心远,心向远——依《饮酒》与《茵尼斯弗利岛》论陶渊明与叶芝的寻美人生艺术.pdfVIP

心远,心向远——依《饮酒》与《茵尼斯弗利岛》论陶渊明与叶芝的寻美人生艺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远,心向远——依《饮酒》与《茵尼斯弗利岛》论陶渊明与叶芝的寻美人生艺术.pdf

神州文学 心远,心向远 ——依《饮酒》与《茵尼斯弗利岛》论陶渊明与叶芝的寻美人生艺术 张凯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相距整整15个世纪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生于365 是一个实践者——梭罗;而这也正是与叶芝不同的地方,所以 年)与叶芝(生于1865年)亦是成长于相距8000多公里的中国 后者元素会更接近于他,任何的语言形式、文字技巧、意象意 与爱尔兰,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对生活的独特艺 境、灵感来源……都是为各自的情感表达而服务。目的只在 术追求——“静美”——用汲于生活的灵感创造生活、享受生 一个——抒情,与寻找共鸣。 活。如果崇高是时间的话,他们便是永恒;如果精神是空间的 其二,身处现时的“追忆”与心幻未来的“想象” 话,他们便是同一。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寻美经验是不会重 陶翁的诗是现在写过去、现在写现在;叶芝的诗是现在写 合的。因为矛盾,生机勃勃的矛盾,大同之中必显不同。 未来。 关键词:陶渊明;叶芝;寻美经验;生活艺术 陶诗之景,实无意发现;叶诗之境,似有意创造。 俗话说“经验之谈”,任何对美的寻找与发现都在“经验” 其一,“闲适”地生存与“浪漫”的追求 之中,更在“惊艳”之中。“经验”乃源于“经历”,“惊艳”是缘自 陶翁已选择生活;叶芝仍向往生活。 “无意”。陶翁的经验就来于对生活的观察、劳作与体悟,“采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现世生活的不满,与对田园生活 菊东篱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全都是作者未曾设定 的喜爱。不满之处在于,前者为政治利益辞身,后者因经济利 的,却长期与自然相伴的结果,如一而往。 益伤神。最后都归结到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上,一个是封建 在《茵尼斯弗利岛》中反复出现过两次“我就要起身走了 官僚体系下的权贵争胜与迫民求富的紧张态势;一个是资本 (原文为Iwillariseandgonow)……”,“就要(will)”一词则充 主义工业文明中人际交往的金钱化、物质化、陌生化。只要有 分地强调了作者此刻的状态——准备,接下来所描述的一切 阶级的存在,无论中外,无论古今,必然会出现欺压——被压 尚未发生,或有待发生。也许根本没有“茵尼斯弗利岛”,只是 的状态。从而导致人忧民患,身心疾苦与机械劳动,精神缺 幻想而已,也许作者根本就没想去,也没有准备(指身体),只 氧。能体会到的必要从中寻找解脱,或逃避、或深陷,或心灵 是憧憬而已,建立在颓废工业上的精神憧憬。实际上叶芝说 远视、或精神重建,或近而知明暗、或退而求新生…… 的是“我的精神就要去了,也去到了”。所以叶芝的经验则来 陶翁已“归园田居”,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定隐山野,然 于对生活的批判、思考与想象。 仍临闹市,却钟情自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是不想 其三,和而不同与独身其享 说,而是只有亲身体会之者,才能够深懂其中的奥妙与情趣。 心远,内心静虑凝远,仍效力于行。身处凡世之中,却更 言外之意就是说要想真正了解此中的真谛,须得付出行动,亲 臻仙境;心向远,深心追思鹜远,而不与彼同。自抛尘世之土, 自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之后方可自得。唯经历者,不言而喻, 愿独旅他畔。一个无向,自然却归向于他;一个有向,自然乃 在这里任何语言上的表达与抒发都不足以描摹尽心中阅美的 向心所向。 感慨与悸动。从“悠然见南山”中可以看出“悠闲”之外又多了 即便两者在适应生活的道路上都有所侧重地倾向于田园 一份“感激”,因不经意的发现而增添了生活的美感,而此察觉 风尚,但就其思想内蕴的发掘上还是有一定的层次差的。“结 也正是来自于豁达的心胸与恬然的心境。对于陶翁来讲,田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从中不 园所在,已不仅仅是“闲适”地生存,同时更是“诗意”地生存。 难看出陶翁确有一种“出淤泥”的洁身自好和“菊隐逸”的傲世 然对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