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基于我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pdf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基于我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基于我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pdf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 基 于我 国 30个省 际面板 数据 的实证研 究 许艳霞 ;任鹏涛 ,王 苒 (1.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 郑州450018;2.中国人民银行荥阳市支行,河南 荥阳450100) 摘 要:本文基于 1992--2014年我国3O个省 (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计量建模的方法对我国四大经 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过去的.S-十多年间,中西部地区省份的自 发就业增长率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也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就业增长方面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而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主要出现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尽 管在各省份的表现差异较大,但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跨产业流动促进了就业增长。研究结论表明,“保增 长就是保就业”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对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调结构”促就业效果在中西部地区 的显现还需要时间,但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劳动力就业市场无疑能够加快这一进程。 关键词:就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跨产业流动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3—0010—06DOI:10.39690.issn.1003—9031.2016.03.02 一 、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 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增长 洲主权债务危机接踵而来,重创 了各国的经济发展。经 能否有效促进就业 ,学术界尚存在分歧。西方经济理论 历过衰退的涅檠,世界经济正缓慢而坚定的走向复苏。 (索罗增长模型和奥肯定律)认为,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 未来三到五年,国际经济形势将快速变化,国际经济秩 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一致性。但是从 20世纪 序也将深刻调整。在国内,我国已进入 “三期叠加”的新 90年代起,我国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学者 常态,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社会矛盾集 中爆发,增长速 开始质疑西方经济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汤光华(1999) 度放慢,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政府债务危机、银行坏账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得出结论:1978—1992年,中国的经 以及企业产能过剩成为不容忽视的三大隐患。面临复杂 济增长与就业总体变化上不相关,但 1992--1997年间具 的国际国内环境,要兼顾增长与稳定,加快产业结构调 有了一定的同向性Ⅱ】。蔡防(2004)等认为尽管我国的就业 整和促进就业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增速逐 弹性较低,但不能解释为经济增长未带来就业增长2[1。刘 渐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情况下,研究经济增长和 元华(2012)等观察影响就业的三个因素(经济增长、技术 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并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具有十分重 进步和结构调整),测算出1994--2009年经济增长使就 收稿 日期:2016—01—21 作者简介:许艳霞(1978一),女,河南淮NA-,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 任鹏涛(1973一),男,河南荥NA-,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荥阳市支行; 王 苒(1988一),女,河南南阳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荥阳市支行。 10 2016年第 3期 总第328期 HAINANFINANCEd 姆 业人 口年均增加 9.49%~3J。不同的观点也很多。陈桢 研究。研究数据来 自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 (2008)指出,1992年后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严 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本文选取的变量有: 重下降,若不考虑技术进步和体制转变导致劳动效率提 1.就业。就业是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选取从业人员 高,甚至可以认为就业人员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几乎是 增长率(RateofEmployment EMPLOYR)衡量。根据国 没有作用的 。卞纪兰(2011)等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 家统计局设置的统计 口径,凡 16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 中国经济增长正逐渐从高就业增长型向低就业增长型 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