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生态主体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生态主体论.pdf

大理大学学报 第2卷 第1期 2017年1月 JOURNALOFDALIUNIVERSITY Vol.2 No.1 Jan. 2017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7.01.0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生态主体论 李 刚 (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孤立的文化碎片,而是处于特定的文化系统之中,并与其赖以生成和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有着 密切的联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能靠单纯的知识与技艺的保存和传承,而是要恢复和重建它们的文化生态,使其 在当下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得到持续的发展;民众是创造、传承和享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 恢复和重建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民众的主体功能,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才能 建立起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生态主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266(2017)01-0023-04 一、问题的提出 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 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 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 践中创造、享用和传承下来的文化事项。综观十 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的宗旨大相径庭。而 多年来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大致 “原生态”的保护,且不说各级政府是否有足够多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和路线:一是认为保护的 的资金把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 重点应该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本 供养起来,这样的方法也会剥夺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性”上,反对借保护之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 持有者群体依靠自身文化进行自我发展的权利。 市场化开发;二是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 因此,持有主体即民众的广泛参与是非物质文化 “活态性”“变化性”和“经济性”,保护工作应该与 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时俱进,商业化和产业化是在当下文化语境和社 会环境中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途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 径。虽然两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但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各种文化事项都不是 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主体即 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项特殊 民众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商业化和产业 的、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不是孤立的文 化过于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易使非 化碎片,而是处于特定的文化系统之中,并与其赖 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发展和演变脱离原来的文化 以生成和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有着相互作用的关 传统,变成时尚消费品和文化标签,进而毁损其原 系。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 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弱化其持有者群体的 命体,各种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 文化认同感,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