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模范张家增精神世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拥军模范张家增精神世界

拥军模范张家增的精神世界   张家增,一位74岁的老人,一辈子都在做着一件事:爱国拥军 从1978年至今近40年里,他把全部积蓄用在了拥军优属、国防教育上,累计付出20多万元。他相继创办5个红色展馆,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能活100岁,我就拥军100年。”在古城邯郸,这位古稀老人上演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倾城之恋” 一次邂逅――拥军一辈子 1942年,张家增出生于邯郸县东辛庄村,他的父亲和兄长都是军人。父亲临死时身上还残留着侵略者的弹片,让他清晰地知道:国强则民安,国破则家亡。虽然自己只是一名工人,一个早出晚归的“阉猪人”,张家增却始终没有忘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于是,从1978年病退后,他就尽一己所能支持部队建设。而真正使他坚定拥军路的,却另有“奇缘” 1981年9月的一天傍晚,张家增外出时被一辆卡车撞倒了,左腿骨折,血流不止。危急时刻,3名解放军战士把他送到医院。因失血过多,3名军人为他献血600毫升,又翻空衣袋拿出81元部队津贴,为他垫付了医疗费,待他病情好转后悄悄离开了。出院后,张家增到部队寻找“救命恩人”,一直没找到。一位部队首长告诉他:“同志,军人为群众做点事是应该的,这样的好事在部队很多,你不用到处找了。”一句话深深震撼了张家增。从那时起,朴素的感恩之情升华为对军人的别样崇拜。自此,张家增的生活便和军人、部队再也没有分开过 “七一”、“八一”、“元旦”、“春节”,他都要到部队驻地走访慰问,开展军地联谊;给军烈属、残疾军人、驻邯部队官兵寄节日礼品,到光荣院看望军烈属,这成了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1994年大年初一,他拎上老伴煮熟的热腾腾的水饺,带了柿子、花生等年货,到荣军院和老功臣们一块儿过年。老功臣们紧握他的手说:“你平时来我们都欢迎,可今天是大年初一,你怎能甩下家人不管呢?”张家增说:“你们是革命功臣,是最可爱的人,能与你们共同欢度春节也是我的幸福啊!”他们一起唱歌、照相、包饺子,光荣院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打那以后,每年春节,张家增都带着礼品来这里与大家共度佳节。因为他清楚,这些失去亲人的老功臣们在传统佳节更需要团聚的温情 血浓于水,相随相依,官兵的冷暖是他的牵挂 1993年冬天,第一场大雪来得较早,他到51410部队看望新兵时发现部队工地值班室没有火炉,值班战士冻 得直哆嗦。他赶紧把自家的炉子生着,推起车子上了军营。寒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炉子在三轮车上晃来晃去,20多里的路一步一滑地走了4个小时。当他把暖烘烘的炉子提到战士面前时,自己浑身白花花的像个圣诞老人,嘴唇冻得已说不出话来。一位战士在日记中写道:“张大爷送给我们的不只是火炉,而是人民对子弟兵的一颗滚烫的心。” 张家增年轻时靠阉猪挣钱,但他阉猪实行“三不收费”原则,即:部队不收,军烈属不收,困难户不收。多年来,他免费为驻邯部队和军烈属户阉猪近万头 “来,抽我的,我是O型血!”1997年4月的一天,张家增外出阉猪时看到一位军嫂因失血过多而休克,到医院后,医生说要立即输血。病人家属怕他年岁大受不了,不肯让他献血。但张家增说救人要紧,毅然为这位军嫂献了200毫升血 出资5000余元资助军烈属子女上学、为部队送去128棵葡萄苗和价值3000元的猪崽、与数十户军烈属困难户结亲长期资助……点点滴滴,浸透着张家增不了的拥军情 从1991年起,张家增就与市内三区一县人武部达成了“联合送兵”的契约,每年对入伍新兵和退伍老兵实行“双接双送”,春去秋来,已成常态 “现役军人,一律免费”。人们还记得,夜幕下的火车站常有一位接站的老人,他高举着这张牌子。火车站对面黄金地段有老张的一处老宅。1998年7月二层小楼落成,他在外墙雕刻上“拥军招待所”。2003年12月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他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两年前张家增送走的那批邯郸永年兵刚下火车,天太晚了,想住一宿明早乘车回家。“你们等着,我马上接你们去。”放下电话,张家增推起三轮就往车站赶。天冷得出奇,右膝的关节炎疼得他不敢用力,可张家增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战士们坐了这么远的车肯定累了,或许从南方过来衣服单薄……”他忍着疼痛,吃力地蹬着三轮。把战士们接回来后,他和老伴又忙活着给战士们倒热水、端面条,直到战士们入睡 后来,经营8年的“拥军招待所”因城市建设而拆迁。他把拆迁补助全部用在了拥军上,和家人一起开办了“拥军洗车店”、“拥军照相馆”,延续着对军人的眷顾 一个雅号――“编外指导员”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古城邯郸,在街头,你总能看到张家增身穿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脚踏三轮大篷车,带着不同主题的宣传品乐此不疲巡回宣讲的场景。背部有些弯曲了,两鬓斑白了,但他的心里是快乐的、幸福的 就是这辆大篷车,承载着他对党和拥军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