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57年资料11 读灵枢漫笔
1957年资料11 读灵枢随笔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读灵枢随笔
一从灵枢的补泻法谈到轻重刺激问题——
吴濂清
一、实施补泻的依据
灵枢经没有补泻专论,但在不少章节中,均有补泻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于补泻问题,是如何的重视,直到今天在我们临床实际工作中,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我的学习,今以愚一孔之见,把灵枢经中的补泻问题,归纳以下几点。
(一)补泻不离阴阳
何谓阴阳?在自然界“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系日月第41);具体到“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内经,金匮真言论)。至于阴阳五行说,为中医理论之内核,无论诊断、病理、治疗均导之于阴阳。所以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冈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俱在此道中,人亦应乎道。“故治病必求其本”,即究之于阴阳。补泻手法亦不能离之于阴阳,离之则越乎道。所以,“用针之道,在于调阴与阳”(寿天刚柔第15)。如“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及“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得到“重竭必死”、“厥逆必死”之结果(注:按其原文系:“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厥逆。厥逆则必死,其死也躁。”“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俞,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前见九针十二原第壹。后见小针解——),是因为不知调节阴阳之法,不知阴阳之相互关系所致。至于应如何调节阴阳,灵枢认为:“阴盛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终始第九)
(二)补泻不离脉之虚实
中医诊断疾病憑之于望、闻、问、切四诊,四者是相互依存的,但切脉在某种意义上却显得重要些。如表虚表实之鉴别,遇有相似之证,可按脉之浮弱、浮紧判别虚实给以药剂。针灸在治疗上虽不如方脉那么细腻,但若分某病为虚为实、为阴为阳时,虽明其症状,仍得参照于脉。“如发热、恶寒、鼻塞、咳嗽、头痛、脉浮、无苔口不渴,此病之在表者也。如或潮热、恶热、口燥、舌黄、腹痛、便涩、脉沉,此病之在里者也。假如气短体弱、多汗、惊悸、手按心腹、四肢畏冷、脉来无力,此病之本虚者也。若病中无汗,或狂躁不卧,腹胀拒按,脉实有力,此病之又实者也。”(笔花医镜:表里虚实寒热辨)所以灵枢一再讲“虚则实之,满则泻之”,或“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则实之,满则泻之”之语,在小针解曾这样解释:“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泻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由于脉之虚满情况关系着疾病的性质,所以在灵枢经上提出了肤之六变(按指脉之缓急大小滑濇)刺之奈何这样的问题。这也就由“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进一步具体化了。“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夫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濇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按灵枢所述之缓急滑濇大小之本意,为多热(缓脉)、多气(大脉)、多阳气盛有热(滑),……其中在手法上,除大脉未具体说明外,缓滑二脉应“浅内而疾发针”、“疾发针而浅内之”。“急濇之脉应‘深内而久留之’,”随其“逆顺而久留之”。这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补、什么是泻的定义。补,应“先按而循之”,“深内而久留之”,“疾按其痏”“无出其血”。泻,则应“浅内而疾发针”。
(三)补泻不离人体之强壮脆弱
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濇,脉之长短,血之多少”,均不尽同。人亦有黑白肥瘦小长之不同及五态(按:系指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型之人,详见通天第72)之异。在补泻之时,故不能同等待之,灵枢经在这点上写的是具体生动的。由于人之强弱,气血多少等不同,故“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濇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濇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根结第五)在逆顺肥瘦第三十八篇,就更详细的阐明了这种观点。“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