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浅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品德课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儿童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和热爱生活等特质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低年级叫“品德与生活”,高年级叫“品德与社会”。它包罗万象,把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生动有趣的历史、文化、社会、科技、民俗、社交、礼仪、法律等知识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避免了简单枯燥的道德说教式的灌输。然而,许多老师在教授这门课时,却只是照本宣科地说教,而学生们只是被动地听讲。这样的课堂教育,老师只是把生活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仅仅当成知识来传授,这些知识入得了学生的耳,入不了他们的心。学生们很难找到情景体验的共鸣点,无法用内心的体验去感悟,无法在认知上获得新知,无法在道德上得到塑造。意大利儿童教育思想家蒙台梭利提倡“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用内心地去体验去感悟,才能在认知上真正获得新知,才能在道德上得到塑造。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活体验恰当地带入课堂,使学生正确感受,恰当认知,从而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就成了我们要不断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下面就这个课题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一、贴近生活,引发共鸣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于教学的内容可能会因为了解较少或不感兴趣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的一个重要基础,老师要善于从中选取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引起他们的兴趣,循循善诱,引发他们的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上《心中有“规则”》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生活中各种规则的重要性,可以先请他们发言列举身边有哪些规则。他们会说:上学不迟到早退,考试不作弊,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排队时不加塞儿,借东西要及时归还……然后,请他们讲讲自己看到或听到不遵守规则的不良事例。他们会说:有的学生考试作弊失去了诚信,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出了交通事故,有的医生不守医疗规则出了医疗事故,有的餐馆不守卫生规则使顾客食物中毒……接着,再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规则时,他们是怎么做的?有没有违反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社会正常运行要靠大家都遵守规则,违反规则往往害人害己。又例如在讲《天有不测风云》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天灾之中有“人祸”》,也就是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可能单单列举一些数字以及图片,无法触动他们的内心。这时老师如果引导学生说说周围环境破坏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学生们很可能立刻就来了兴趣:“河水变臭,颜色变混,河面上经常飘着死鱼”“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越来越多了,出门要戴口罩”“污染的空气中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只有这种贴近生活的课堂教育,才能促使学生从对“人祸”――环境破坏的感性认识,直接引发他们的共鸣,感受到环境破坏对自身生活的危害性,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最后,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真实的生活素材,最能打动孩子们的内心,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通过贴近生活的教育,引发孩子们的共鸣,最终能使他们在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生活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所以,这种贴近生活,逐步引导,引发共鸣的模式比照本宣科的说教更加具有生活指导价值
二、体验式教学,促进道德认知
体验式教学,在品德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不同环境的创设,不同角色的“扮演”,不同情感的触碰,能够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基础上,拥有更丰富的体验。从而为塑造学生的品德与素养,创造最为真实有效的环境。对于生活中可以接触的未体验的生活,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引发真实强烈的思想感触。例如在上《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尊重,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可以播放关于残疾人生活工作的视频资料给学生看,然后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一步步走近主人公,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与情感。比如播放一段关于“兔唇”儿童的视频,老师可以问:如果你在大街上遇到这样一个相貌怪异的人,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会怎样做?孩子们纷纷回答:好奇、围观、嘲笑?p起哄、躲避……老师可以这样引导:知道吗?你的好奇、围观、嘲笑?p起哄、躲避就相当于在他的伤口上撒盐,深深地伤害了他。假如你是这位残疾儿童,你一定会深刻地体会到那来自内心的伤痛,会感受到他们是那么的渴望尊重与平等交流;你一定需要别人的理解、尊重、同情和帮助。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走入“不幸”的人生之中,体验其中的痛苦,触发他们天性中的同情心与仁爱之心,使他们在生活中理解、尊重、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体验式教学,以其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引导了学生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了他们的道德认知
三、打造多样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品德课是一门活动型课程,教师只有努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