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精品课件PPT概要
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喜欢“清、静、悲凉”的秋景? 思考角度点拨(知人论世): 1.作家个人人生经历 2.时代特点 3.作家审美追求 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从当时的具体情况,与作家的个人背景经历、时代、文艺追求有关。 第一,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中年母亲饿死、兄长被杀、妻子离异,孩子无人照管,真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活的经历,多多少少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因而作者尝到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与别人的不一样。 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第二,跟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 1933 年至 1936 年他一方面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一方面对革命非常失望,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他从上海迁居杭州,“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另外,从文学创作和发展的规律上看:秋天特有的景色是作者动情的外驱力;《文心雕龙 物色》: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意思是人的心情会随着四季景物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情感。他又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也是古代诗文的创作规律。 (文中第12段) 同时,文化传承是作者动情的深层原因。从文中大段的议论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有浓厚的赏秋文化的积淀和浓郁的悲秋、恋秋情结。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 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 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 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 的散文。1934年7月,郁 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 故都的秋“味”并写下的 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 害于苏门答腊。 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 为革命烈士 课题释义 咀嚼“故都”二字的意蕴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应该说,这座城市的浓烈而醇厚的文化气息让郁达夫心醉神迷。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明确而又深沉。 思考问题: 1.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找出文眼。 2.本文共写了几幅秋景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 3.文章结构如何划分? 文 章 的 结 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图示课文结构 故都的秋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整体感知: 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的秋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本文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 一 清晨静观 二 槐树落蕊 三 秋蝉残鸣 四 秋雨话凉 五 秋果奇景 故都秋景图 钓鱼台的柳影 陶然亭的芦花 潭柘寺的钟声 玉泉的夜月 故都的秋 这些北国的名胜虽内蕴凄凉,但都让人感觉非常典雅优美,作者并没有在意这些胜景,反而转笔写其他的了,在他的心目中哪些景物才应该是故都的秋的代表? 清晨静观 槐 树 落 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秋院图 秋槐图 五幅秋景图 秋雨图 秋果图 秋蝉图 北国的槐树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蓝朵为佳 淡红者最下 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红色是暖色调,与作者的心境不符。况且,从牵牛花所处的环境“破壁腰”,亦能发现作者的特殊喜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