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血液20071027.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血液20071027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生理止血 2、难点:血浆渗止透压,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第二节、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容: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血液的粘滞性: 血液:4~5 血浆:1.6~2.4 血浆渗透压: 血浆的pH值: 7.35~7.45 主要是NaHCO3/H2CO3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与红细胞沉降(ESR): 概念 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 影响因素: 白蛋白?? ESR? 球蛋白、纤维蛋白??ESR? 晶体渗透压: 晶体物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 主要为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红细胞的脆性: 血浆蛋白的功能 1. 营养功能 2.运输功能 3.缓冲功能 4.形成胶体渗透压 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第三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形态:没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呈双凹圆盘状 ,中央凹,边缘厚. 数量:男: 5.0?1012/L 女:4.2?1012/L, 功能:运输O2 和CO2 . 对机体代谢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 (二)、血红蛋白的组成, 含量 和功能 组成 : 球蛋白 + 血红素 含量 : 100毫升血液中成年男子:13-18 克; 女子 : 11-14 克 机能 : 运输O 2 和CO2 , 维持血液酸碱平衡。 1、血红蛋白的特点 (三)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原料 VitB12和叶酸:缺乏 ?巨幼红细胞贫血 铁:不足?缺铁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PO2?? ?EPO? ?红细胞? 雄激素: 三、(血小板 )Platelets)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是红骨脊髓的巨核细胞的细胞质脱落下来的包质,消耗O2产生CO2和乳酸能进行新陈代谢。 数量:150~350×109/L,? ?出血、紫癜 调节因子: 巨核系集落刺激因子(Meg-CSF) 作用:调节巨核系祖细胞增殖 促血小板生成素(TPO) 机能:   1、血小板能粘在破损的血管壁的胶原纤维上集成团。 2、可促使血小板释放一些物质,5-羟色胺,肾上腺素等,引起局部平滑肌收缩。 3、释放凝血因子 4、血小板内含有收缩蛋白,使血管紧缩或形成坚实的塞子。促进止血或加速血凝。 第四节、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 有12种(I~XIII) 除因子IV与磷脂外,其余都是蛋白质 II、IX、X、XI、XII都是无活性的酶原 X ? Xa 凝血过程  II ? Iia I ? Ia 凝血途径:内、外源性凝血 (二) 抗凝系统的作用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 作用机制:抗凝血酶III与酶活性中心的丝氨 酸残基结合? 酶失活(IIa、VII、IXa、Xa、XIIa) 肝素 与抗凝蛋白结合? 抗凝蛋白活性? ? 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 激活脂酶 蛋白质C 灭活凝血因子V和VIII 限制因子Xa和血小板结合 ?纤维蛋白的溶解 (三)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激活物 ?(+) ( - )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 纤溶酶抑制物 ?(+) 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四) 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卫功能 4、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ADP的作用 物质?cAMP?? Ca2+??ADP释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