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竹取物语》与《斑竹姑娘》的异同之处 毕业论文.docVIP

浅析《竹取物语》与《斑竹姑娘》的异同之处 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竹取物语》与《斑竹姑娘》的异同之处 摘 要:从民间文学故事中,流传到日本的《斑竹姑娘》与日本故事《竹取物语》有明显的联系,,, 关键词:《斑竹姑娘》;《竹取物语》;相似与不同;中日文化 一、引言 创作于10世纪初的《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物语文学,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国四川省藏族民间流传的《斑竹姑娘》传到了日本并与《竹取物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斑竹姑娘》与《竹取物语》的比较研究为中心,以中日民族文化的形成到民族文化的交流为依据,对《斑竹姑娘》和《竹取物语》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二、《竹取物语》故事概述 《竹取物语》讲述的是,从前,一个靠做竹器谋生的采竹老翁在一棵闪光的竹节里剖出一个3寸高的小女孩,捧到家放到竹笼中和老伴抚养;3个月后,长成了美貌的大姑娘,取名为秀竹辉夜姬。此后,老翁在伐竹时常从竹节中得到黄金,于是富了起来。姑娘美名传遍各地后,求婚者多人,其中最热心的是五5位贵公子。姑娘向他们提出了难题条件,约定谁先完成了便可成婚。她让石作皇子到天竺国取来佛的石钵;让车持皇子取来蓬莱的银根、金茎、玉果树枝;让阿倍右大臣取来中国的火鼠皮裘;让大伴大纳言取来龙颈上的五彩珠;让石上纳言取来燕子巢中的宝物子安贝。结果,5公子都没有成功。此事被皇帝知道后,下诏宣姑娘进宫,老妪询问女儿,女儿不允。女对母说八月十五夜她将随天界来人返回月宫。皇帝得到消息后,派出禁军2千人手持弓箭严守姑娘一家,老翁固锁6窗,老妪在房中紧抱女儿。15日夜,明月上升,忽然天仙自空驾云而至,武士们气屈力竭,毫无战心。飞车上下来王者模样人宣称姑娘本系夫人,有罪贬于人间,今罪限已到,当即迎返月宫。姑娘依依不舍,把仙人带来不死之药转赠给皇帝,修书一纸,然后登车飞升。皇帝十分感慨,命将不死药放到骏河国山顶点燃成烟。从此,这座山便称作“不死山”(富士山),据说至今山上的烟还缕缕在云中上升。 三、《斑竹姑娘》故事概述 《斑竹姑娘》讲述了一个在金沙江岸以育竹为生的一对贫穷母子与一个从竹子中生出的姑娘的传奇故事。这对贫穷母子特别喜爱竹,,,,,,,,,,,, 四、《竹取物语》与《斑竹姑娘》之间的联系 (一)内容上的联系 当我们把《斑竹姑娘》与《竹取物语》作一比较后,:,;(五名或三名)男人向她们求婚,,,,:,,,,,,,, (二)内容上的差异 《竹取物语》想告诉人们的是:5个贵族公子的求婚,5个贵族公子一样,对他们来说,, , , 《斑竹姑娘》告诉人们的则是“惩恶扬善”的思想。正因为少年朗巴非常细心地守护竹林,, , , , , ,, ,5, , 四、《竹取物语》与《斑竹姑娘》与中日文化之间的联系 (一)中日文化与两书之间的联系 《竹取物语》和《斑竹姑娘》是中日两则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综合表现,,,,, 同时,民间故事能直接反映出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国藏族民间文学故事《斑竹姑娘》与日本故事《竹取物语》具有大致相同的内容,,,,,,,,, (二)中国文化对《斑竹姑娘》的影响 1. 审美意识的影响 《斑竹姑娘》为大团圆结局。而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比较普遍的叙事模式,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总是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好人获得最终的胜利,坏人必遭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同佛家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观念相类似。大团圆结局有着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呈现出独特的的审美价值,因而被广大的人民所接受并长期流传,从而发展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传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从焚书坑儒到大兴文字狱,统治阶级对文化的控制始终都很严格,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文人不得不小心谨慎以保全自己。且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贯主张是文以载道,要求文学为统治阶级服务,宣传封建伦理道德。所以,统治者倡导大团圆结局,既能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又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伦理道德的教化,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以圆为尚”已经是一种不争的事实。鲁迅也曾说过:“中国人的心底,是很喜欢团圆的。”“圆”含有圆满、圆通、圆融、圆和、圆润等多种含义;圆形,首尾相接,无始无终。“圆”既是形态上的完美,也代表一种完美无缺的理想境界。大团圆结局这种文化现象,已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心里的土壤。 大团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同佛家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观念相类似。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思想满足了人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的心理需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团圆结局,安慰了人们的心灵,支撑了人民的精神,让他们在美好的愿望中得到心理满足。蒋述卓《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一说中指出“就产生大团圆结局的原因看,其中因果报因内化为民众心理并成为世俗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善恶报应成为民众的一种普遍心理时,他实际就是一种社会客观要求,深深地挚肘着作品的创作。有时候作者不得不适应观众的这种悲

文档评论(0)

绿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2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