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月■沧坛 冯晓燕: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建构——柴达木汉语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文
多元文化酌交融与建构
艺
——柴达木汉语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评
冯晓燕
论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810007)
摘要:柴达木汉语文学创作是依托柴达木盆地经济开发建设发展起来的具有典型移民文学特征
的文学形态。笔者在分析柴达木汉语文学创作与柴达木地理生态关系的基础上,梳理柴达木原生
文化的基本特点以及它在新时期以文学形式的接续与发展,体现文学认同在柴达木地域文学中
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降柴达木移民文学的发展及其作为柴达木汉语文学
创作底色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关键词:文学地理;移民文学:文化认同
作为柴达木文学所依托的“柴达木”,首先是一个地理名词。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属国
公里,地处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内,占全州面积的85.28%,是海西州的主体地域,因此柴达
木又为海西州的代称。【1在当地的蒙古族、藏族语言里,都有“柴达木”这个称谓,蒙古语意思是“盐泽”,藏
i 语意为“盐泥”,本意都指潮湿而湿润的盐泽之乡,它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基本的地貌特征:盐湖众多、盐类
蠡储备丰富。除此外,作为盆地,它在昆仑、祁连和阿尔金三大山系之间,山间多谷地,因冰峰积雪消融,盆
一地中间有水草丰美的牧业区和农作物种植区。同时,远古地质运动与演变使得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早在
建国初期开始,柴达木便已有了“聚宝盆”的美誉。这便是承载柴达木文学的行政区划范围和地理空间坐
标。
在此地理空间内,早在13世纪20年代,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蒙古人开始进人柴达木;藏族以驻牧
天峻县境内的汪什代海部落为最大,这个部落原牧地在黄河以南的贵德地区,迁徙至柴达木的时间大致
在清嘉庆和道光年间。进人20世纪陆续迁入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哈萨克族、东乡族等民族,长期以
来多民族共生发展。现在,蒙古族、藏族的人口总数为7万多人,占柴达木人口的18%左右。【21
一、多元的地域文化背景
从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看“文学地理是否永远必须依附在政治的或历史的、地理的麾下,形成对
等的或对应的关系”。【3】如果从柴达木文学产生的背景上来讲,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在柴达木地区人类活
动历史可以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算起,但是有文学自觉创作意识且形成基本文学风貌则已至新中国成立
后的20世纪50年代,从某种有意义上来讲,柴达木文学是与当代新中国建立之初“舍身忘我”的经济开
一H田圜rr≯2 发建设同调的,外来的汉语文学是随大批建设者、先进生产力一起进入的,这种在短时间里强力的文化
输入,异常强烈的影响了柴达木原本脆弱的与游牧民族一路游走着的散落的原生文化;随着50年代国
家“开发柴达木”进程的启动,大量建设移民以及一批因政治立场问题而发配至此的政治移民所带来的
以汉文化为首的东部外来文化成为这个文学地域空间的主体文化,蒙藏文化为代表的柴达木原生文化
勺P≯,I、吲冷IJ
因失去与后来者抗衡的物质基础,呈现一种亚文化状态。与同时期青海省其他地区相较,柴达木作为地
召 基金项目:本文为青海民族大学校级一般项目“柴达木文学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批准号:2015XJsK04)阶段性成果。
蓥 作者简介:冯晓燕(1980一),女,广东丰顺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
言 学。
201‘蓐黪黪蠛麴缓翻螓囊翳哆十:期 -I毫原沧坛
理概念,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烙印且在全国已具广泛影响力的文学 文
壁旅伴》、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为代表。
另一方面,如果从文学特性来讲,“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而非严丝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