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与美学转换的契机与模型.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营东‘拜富 2016年第l期 文学语言学 中西哲学与美学转换的契机与模型 劳承万 『摘 要1按照西方之本义与模式,中国既无哲学也无美学。此是前贤识见。欲求取中国既有哲学又有美 学.则必须抛弃仿袭西方之路.另立哲学一美学模型,使之统辖西方学问,也开出中土学问。哲学是对宇宙 人生之反思.因中西之反思方式、内容各异,故哲学形态也异。关学,西方是真善美分别说,中土是合一 说,根盘在乐;中土论美重德不重色,更重人生艺术化,艺术人生化,中土日艺术兴味,不称审美。此“合一 说一人生艺术化”即是美学的根盘。寻找与把握住这本源,便是中国哲学(心性哲学)、中国美学(乐学) 得以发生、发展的依据:若无此本源性根盘为依据,而大谈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则是十足的东施效颦与文 化奴相:民族复兴全靠民族自信力:我们有五千年的连续文明,足可放弃仿袭之惰性,创造自己的辉煌。 【关键词1哲学 美学 模型 转换 1000一7326(2016)Ol—0145一ll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从钱穆之慧识命题:“中国人论美。在德不在色”谈起 钱穆(1895—1990)是卓越的史学家,由史入文、入哲,极得要领。钱氏之一生,是融通古今中外 的一生,其大师之重量如重钧。其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希望更深人地在中国史上寻找中国不会亡 的根据。钱先生以下80年的历史研究也可以说全是为此一念所驱使”(《一生为国故招魂》)。钱氏89岁 (1983年)时,觉得有必要对一生的学术认识、体验,做一个全面性的衡量,便写了专著《现代中国学 术论衡》16.7万字,涉及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 艺术、音乐十二目,“粗就余所略窥于旧藉者,以见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该书 序言,北京三联书店)。钱氏说:“中国人论美,在德不在色”(第272页)。《诗》日:“‘美目盼兮,巧 笑倩兮’,其美不在目与口,乃在盼与笑,更在盼与笑者之心”(第27l页);“西施之笑非不美,而颦则 尤美,故东施效之。人生有笑有颦,有忧有乐”(第272页)。笑,是喜是乐;颦是忧是悲。二者皆发自 内心,不过,颦比笑,更富情感蕴藏,更含内心神秘。东施效颦不效笑,亦颇见东施之法度,深知女性 受人宠之秘诀。当今之“中国美学”云云,多是东施效颦式的中国美学,其实是东施效笑式的。故而钱 氏之见,实一霹雳.足令当代效颦者猛醒、回头。 中土文化中有没有美学(菹esthetica)?这牵涉一连串问题,首先是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 二、中土文化中有哲学(philos叩hy)吗 作者简介 劳承万,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康德一牟宗三”研究所教授,广州大学兼职教授(广东湛江,524048)。 一145- 西方文化是造物塑型文化,中土文化是人生心性文化,彼此不相合。但中西之民皆人也,在人之所 以为人的相类点上,也会有其对应相似处,此即普遍性一特殊性关系。因之,中西文化之比较,绝不能 在彼此之特殊性上划等号,或直接移用,只有走寻求普遍性之路,再由此普遍性分别开出中西之异,才 有可能。但由于普遍性并不抽象存在,西方物性贯通普遍性,中土由心性贯通普遍性.于是在普遍性一 特殊性之间便有生命之错合或叠合处与理论分析之模糊处,这便成了理论大难题。 西方文化之整体性,是以真一善一美三分一体性来概括的。真,是科学,哲学;善,是宗教/道德: 美,是美学/艺术(艺术哲学)。其根生于造物塑型底盘真一善一美的三个方面.由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而来,完善于康德的三大批判。把西方这种造物塑型理论,直接移用到中土心性文化中是否妥当?前辈 有识之士早已作出了否定性的回答。那么,在中土文化中,是否有对峙于真一善一美(科学/哲学一宗 教一美学)之i分相应学科?亦即中国是否有哲学一宗教一美学存在之可能性?若有,仿袭西方之路已 被堵死,那么,它们又从何而出?这便是:“欲辨兄弟相(中西).惟寻父母缘”了,即先寻求中西二种 文化发生的共通性,然后由其共通性分别开出中西两种不同的特殊性文化。因此,在方法论上说,那种 直接从中西两种横向特殊性中仿袭互用,这是绝对行不通的。唯有溯源于一种能涵盖彼此两种特殊性之 普遍性中,才能“曲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