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docVIP

论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

论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   [ 论文 关键词]老子;化胡;佛教徒;道教徒   [论文摘要]汉魏六朝时期是道教兴起、佛教传入 中国 ,进而引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作为道家象征符号的老子,曾被道教和佛教双方进行大规模的宗教化解读和利用,“老子化胡说”是这个过程中的典型现象。从这个时期佛教徒对待老子其人其书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老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宗教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在汉魏六朝时期,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同时,道教也在中国大地上萌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双方力量的 发展 壮大,以及彼此之间了解的加深,大约从西晋开始,两种异质宗教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不断加剧,南北朝时进入高峰。佛教和道教与汉代就已确立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交织在一起,首次在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波澜壮阔、硝烟弥漫的三教大冲突。事实上,三教的冲突在当时更多地表现为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剧烈碰撞,也即冲突主要发生在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和作为本土文化的儒道之问,特别是佛道之间。旷日持久的老子化胡之争大约开始于西晋。在这场大辩论中,佛教和道教双方都充分利用了老子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价值意义。学界对道教与老子的关系注意较多,而对佛教与老子关系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拟从老学史的角度,围绕老子化胡之争,对佛教徒的老子观进行剖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老子化胡说及其与佛教的关联      老子化胡说是佛道交涉史上众所周知的重大史实,它萌芽于东汉末年,盛行于东晋南朝,历隋唐宋三朝,最后在元初随着化胡经的被焚而湮灭,历时弥久而又影响深远。化胡说在佛道交涉史上曾扮演了颇具戏剧色彩的重要角色,是宗教史上不得不特别关注的一页。   若从 历史 的角度进行考察,化胡之说最初当与《史记·老子列传》叙述老子生平事迹的模糊用语有关。《史记》这段传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司马迁根据先秦典籍有关老子曾经西游的记载(如《庄子》说老子“西游于秦”,称老子出关、遇尹喜、授之道德二篇,后“莫知其所终”,赋予了老子一定的神秘性。而稍后署名刘向的《列仙传》对老子西行的描写开始严重偏离司马迁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日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作,著《道德经》上下二卷。”《列仙传》是否真是刘向所作,是颇值得怀疑的。该书既然称引《史记》,理应和《史记》所述相一致,然事实并非如此,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说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已把老子看成神仙人物;其二是说老子“人大秦,过西关”,后为“真人”。“入大秦,过西关”和司马迁所引《庄子》的“西游于秦”,字面相近含义却有天壤之别。因为先秦时期,“秦”只是中国西垂的一个被中原政权视为“西戎”的边鄙小国,而“大秦”则是汉魏时期对中国西部方外之国的笼统称呼,在“严夷夏之防”的汉人眼中,属“夷狄”之地。尔汉桓帝时,襄楷在上书中已指出:“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这即是说关于老子的传说已经出现了。总之,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除了进一步把老子西行的范围扩大之外,还把老子西行与浮屠直接联系起来了,此当为“老子化胡说”之滥觞。   降及魏晋,鱼豢著《魏略·西戎传》(《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在叙述西戎之国“临儿国”时,首次将《浮屠经》与《老子经》和老子联系起来,并出现了老子“教胡”的字眼:“临儿国,《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口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乌丸鲜卑东夷传》)前述襄楷上书只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无具体故事情节,《魏略》则详述老子西人夷狄的过程:西行 入关(函谷关)一过西域一之天竺一教胡,老子化胡的故事性大大加强了,这至少表明,“魏时化胡故事已甚成熟”。   以上有关老子西行的说法,都成为后米《老子化胡经》产生和流传的渊源。正如汤用彤早已指出的,在化胡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化胡经,“当系摭拾旧闻而成”。其经过及内容之点滴,散见于两晋南朝的佛教典籍中。从这些记载大致可以看出,《老子化胡经》是西晋末天师道祭酒王浮的有意杜撰。如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5《法祖法师传》云:“后少时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苏,云:……又见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锁诫,求祖忏悔。昔祖平素之日,与王浮争邪正,浮屡屈。既竟不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污谤佛法。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梁慧皎《高僧传》一仍其说:“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浮屡屈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