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讲苏轼整理
第五讲 宋代文学的高峰——苏轼 一、人生道路 二、思想性格 三、文学创作 四、附录 一、人生道路 文学世家 父母培养 英华早露 宦海浮沉 生命终点 一、人生道路 文学世家:唐代苏味道入蜀,后代有人留在四川。祖父苏序,生性平淡,耕读持家,有诗作上千首。大伯苏澹、二伯苏涣曾中举,在乡间引起极大轰动,给幼年的苏轼兄弟留下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他们发奋读书、荣宗耀祖的信心。 父母培养 父苏洵“为人聪明,辨智过人”。(曾巩《苏明允哀辞》),早年漫游天下,不喜读书,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史本传)苏轼最早是由母亲程氏教育,有一次程氏讲授《后汉书·范滂传》,苏轼问她,假如我将来象范滂那样,你答应吗?程氏回答:如果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后来苏洵亲自指导苏轼和苏辙读书。 《名二子说》(苏洵)十二岁,苏辙八岁: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英华早露 苏轼八岁听读石介《庆历圣德诗》,先生:小孩、童子何用知之?苏轼答道:“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十岁作《夏侯太初论》:“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博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蜇。”十三岁时,刘巨《鹭鸶诗》结尾两句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苏轼对:雪片落蒹葭。先生大惊说:“吾非若师也。”大概十六七岁在学校和同学联句,程建用:“庭松偃仰如醉”;杨尧咨:“夏雨凄凉似秋”;苏轼:“有客高吟拥鼻”,苏辙 “无人共吃馒头”。 苏洵三子,苏景先(早夭)、苏轼、苏辙,三女,大女、次女早夭,三女嫁表哥程之才,受欺凌去世,苏轼兄弟与程家断交。 宦海浮沉 宦海浮沉: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科举,苏轼、苏辙都中举。苏轼《刑赏忠厚之至》,欧阳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故不以头名录取。公布后才知道是苏轼。《与梅圣俞书》:“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可喜,可喜。”《风月堂诗话》:对欧阳发说:你们记着吧,再过三十年,就不会有人谈起我了。同榜有程颢、张载、曾巩、曾布、吕惠卿。 嘉佑二年四月,程氏病逝,苏轼回川守丧。嘉佑六年,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写了二十五篇《进论》和二十五篇《进策》,全面阐述了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看法,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两点:一是渐进的革新,反对操之过急;二是重视用人:“臣窃以为当今之患,虽法令有所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最后入第三等,这是宋代制科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宋代制科一二等从来不录取,从三等、三次等开始录取。王安石讥刺“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作为地方官,开始接触实际。 此后经历了一些仕途变化(任直史馆)和家庭变故(苏洵去世回家守丧,后来王弗去世,续娶王闰之),熙宁二年回朝,正遇上王安石的变法全面展开。最初,苏轼任职官告院,司马光、苏辙等激烈反对新法,批评不遗余力,苏轼保持沉默。只写过《论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革新科考,推行新学。(晚年仍说:王氏之文,未必不善,而患在好使人同己)。后来,苏轼改任开封推官。熙宁四年《上神宗皇帝书》,这是对新法的批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篇。他对王氏变法并非彻底反对,只是认为王氏的经济政策是“取天下之财,与民争利。”现代学者的研究也表明王氏的经济政策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削弱了宋朝的经济实力。(汪圣铎《两宋财政史》)苏王二人的对立公开化。王安石姻亲谢景温诬告苏轼兄弟扶父柩回乡,沿途贩卖私盐,又冒朝廷名义,征用车马。查无实据,苏轼请求外任,先任杭州通判,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在杭州:勤于政事,修复钱塘水井,巡视地方,除夕尚在外奔波;在密州,亲自捕蝗,收养弃婴;在徐州,组织军民修堤抗洪,亲自督战。 在外任职期间,由于深入民间,目睹新法弊端,不断批评新法。这些批评影响很大,在杭州时,沈括就曾搜集证据,但王安石并没有对苏轼打击、报复。元丰二年,王安石已去职,其门生李定、舒亶等人搜集苏轼所有诗歌,陷害苏轼。苏辙闻讯后派人通知苏轼,但朝廷的使者皇甫遵快马加鞭,赶到湖州,“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关进监狱,受尽折磨。苏辙上书乞求纳爵赎罪,元老张方平、范镇、司马光都上书求情,新党领袖王安石:“岂有圣世而杀才子乎?”章惇也极力援救,后宫曹太后也施压,神宗本无杀苏轼之心,贬黄州团练副使。 到黄州后,苏轼生活艰辛,经常领不到工资,寄居寺院,后迁临皋亭,亲自种地,号东坡、雪堂。在精神生活的领域,东坡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此地,他欣赏了许多伟大人物留下的遗迹,和钱道人、参寥、佛印等和尚、潘、郭等当地的下层读书人来往交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