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唐宋词调易名文化审美现象
论唐宋词调易名文化审美现象 内容摘要:唐宋词存在同调异名或一调多名现象,源于词调易名,涉及词人更改调名的改易方式、文化心理等方面。本文归纳词调易名的缘起主要有词人与伶人间的交流、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情感表达以及宗教思想的影响,并探讨同调异名的审美意趣等问题
关键词:唐宋词 同调异名 改名缘起 审美意趣
词,原称为曲子词、曲、曲子、曲词,是伴随隋唐燕乐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文学。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特定音乐腔调的调名,即词调,俗称词牌,它规定着词的体式,不同调的词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在唐宋词篇中,我们不难发现小令中很大程度存在一调多名或者同调异名的现象。这是由于当时词人并没有词谱的概念,填词只以合腔为原则,词调的命名较为随意,往往同一小令因作者或命名方法的不同而出现同调异名,即一个词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我们熟悉的《鹧鸪天》,又名《半死桐》《避少年》《剪朝霞》《第一花》《千叶莲》《骊歌一叠》《醉梅花》等。万树《词律“词有调同名异者,如《木兰花》与《玉楼春》之类,唐人即有此异名。至宋人则多取词中字名篇,如《贺新郎》名《乳燕飞》、《水龙吟》名《小楼连苑》之类,张宗瑞《绮泽新语》一帙皆然。然其题下自注,寓本调之名也。后人厌常喜新,更换转多,至庞杂蒙混,不可体认。所贵作谱者合而酌之,标其正名,削其巧饰,耐克遵守。”[1]词人更改调名出自不同的文化心理,在唐宋时代背景中,词人改易调名有其不同的文化因素
一.词人与伶人间的交流
词本质上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和乐歌唱、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唐朝世风开化,曲坊丝竹之音盛行,词调的“调”与音乐密不可分。在现存的绝大多数词调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唐教坊。唐崔令钦的《教坊记》共录曲名324支,其中成为唐宋词调的就有70余曲之多,证明了关系之密切。词人作词,歌伎吟唱以此得到报酬,词人以此获得名声,词作传于市井大众,盛极一时。宋代词人代歌伎言情,谱写心曲,流连秦楼楚馆,与歌伎成为知己,互相表露命运的坎坷和不公,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柳永是两宋词史上大力创调填词的第一人,“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一时成为佳话。柳词格调不高,有“词语尘下”之讥,但在词调方面则卓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说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于一时”。[2]柳永根据旧曲改出了许多新调。柳永的贡献在于把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将其发展,使词调构成发生了重大转变。柳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娱乐需求,人们的审美趋向都可以从中找到痕迹
历来词人都是先做曲谱后填词,随着时间推移,词调与词之间后来就没有必然的联系,音乐与词调的脱节导致了词调的治乱,词在宋代的传播以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3]词调的易名变化与音乐等表演形式紧密相关。唐宋尚乐,善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词调的发展。多数人认为唐宋词在当时都是可以吟唱的,事实上并非如此,词在当时部分可唱,部分不可唱,可唱的成为流行歌曲,而另一部分则成为古调。由宋入元,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词调的音乐创作与词脱离,格律与词调脱节,词进而变成了单纯的文学形式
词人与歌伎之间索词、赠词不仅推动了词作的发展,更多的是拓展了诗词娱乐性。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有云“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其中的“缠头”是古代歌舞艺人表演时缠头的锦带。演出结束后,宾客以罗锦相赠(赠送歌伎艺人财物的统称)。杜甫《即事》诗有“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句。《锦缠道》又名《锦缠头》《锦缠绊》。《全宋词》中《锦缠道》完整的只有三首。此调用来描绘娱乐,宋代宋祁有《锦缠道
二.对女性的情感表达
女为悦己者容,女子在古代男权社会多以男性为依靠。女性的妆容与配饰在美化自己的同时也在取悦男人。纵观唐宋社会,这一时期的调名改易与女性颇多关联
首先是审美层次上的升华。以妆为楔,在审美层次上对女性妆容的提高。《点绛唇》,单从调名来看就与美人红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杨慎《词品》云:“《点绛唇》取自江淹诗白雪凝穷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中国自古有“皓齿朱唇”之说,朱唇亦作檀唇、丹唇、绛唇。唐谷神子《博异志“绛唇皓齿,?I发如青丝。”清陈维崧《竹枝粤东词》云:“摈榔酒酿郁林春,郁林儿女多绛唇”。宋代王禹??有词名《点樱桃》。唇以红、以小为美,故有樱桃小嘴之称。唐宋时,女子有此妆容:涂完上唇后,下唇点一个圆点,于是有《点樱桃》之名。《点樱桃》还有别的词牌名如《十八香》(王朋词)。《点绛唇》后虽不局限于刻画朱唇,但仍多用这支轻灵婉转的曲调来歌咏女子情态,抒发女子情意。如冯延巳的《点绛唇》:“荫绿春深,飞琼家在桃源来。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明眸善睐”用以形容女子的灵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