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常的描写手法.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典诗歌常的描写手法

一分钟识记: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 一、虚实角度:虚实结合、虚实对比 二、绘画角度:白描手法、细节描写、点面结合 三、人体感官方面:从视、听、触、嗅等角度写景物的声、色、动、态。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鲜明, 以声衬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四、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高、低 ,内、外。 常见描 写 手 法 衬托、烘托、对比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观察角度的变化 白描 细节描写 点面结合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联想和想象 渲染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正衬=烘托 反衬≠对比 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衬托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让被陪衬的事物更突出、形象。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叫烘托,烘云托月,有时称作衬托,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的条件,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反衬指利用事物间的对立的条件,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突出主体。 衬托的演化 虚实相衬:以虚衬实或以实衬虚 动静相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声色结合:以声衬静、色彩鲜明 人物相衬:配角衬主角 景物衬情:哀景衬乐情、乐景衬哀情、 反衬≠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反衬侧重作比较的一方,对比表现的是作比较的两方。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动静结合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视听结合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观察角度的变化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白描 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彻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细节描写 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的恰当运用,往往能使作品产生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此所谓“细节描写须细,细节作用不细”。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刻画心理,细致入微, 抒发感情,真切动人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塑造人物,栩栩如生 点面结合 描写到一个重要的点时,要使这个点与整个面相呼应相合拍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缃绮

文档评论(0)

mhk80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