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展方式的哲学逻辑_0
发展方式的哲学逻辑
发展方式的哲学逻辑
发展方式本身的优劣及其判断标准都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若要素禀赋状态发生变化,发展方式的判别标准也就会跟着改变。
探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考察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从推动力方面来看,涉及到经济是靠资本推动还是靠劳动和技术推动;从拉动力方面来看,涉及到经济是靠投资拉动还是消费和出口拉动。
发展方式问题还涉及到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一种态度是建立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甚至是掠夺和开发基础上。另一种态度是把人类看做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自然界的一部分,敬畏自然,合理科学地开发自然。发展方式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生产剩余如何在公共部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分配,是要让部分人富裕;还是追求共同富裕。是要让部分地区繁荣,还是让所有地区都繁荣。此外,发展方式还涉及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关系问题,即是通过互利共赢开展对外经贸关系,还是独占利益。
发展方式本身的优劣及其判断标准都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若要素禀赋状态发生变化,发展方式的判别标准也就会跟着改变。劳动力大量剩余时,需要以节约资本的方式来推动发展;劳动力短缺而资本富裕时,就需要节约劳动。这不仅与禀赋状态的变化有关,还与技术条件的变化有关,以发电场为例,目前超超临界技术都已普及,再用传统的超临界就显得落伍了。
这些都是发展关系的基本方面,若用其来判断目前的发展方式,首先要看基础作用大小、消费作用是否充足。相对而言,我们对于生态环境比较轻视,利用资源的方式依然较粗放。在分配方面,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所得比较低,因为我们采取了鼓励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国际关系方面,改革开放追求的是互利共赢。
关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向,十八大报告的指导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要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消费需求拉动。二是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战略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三是经济发展要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四是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推动。五是经济发展要通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骤。
谈发展方式问题,强调要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这个后劲就是指当前的发展不能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伤害。关于发展方式,中央文件中所传达的含义,就是调整收入关系让劳动所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上升。因为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现在是靠居民收入的增长,二是调整收入分配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为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关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困难问题,在九五计划时,就已经提出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但现在过去了20多年,收效并不特别显著。首先是技术问题。比如说超超临界,如果没有相应技术,利用能源的效率就不会高。然而,很多已有技
术也未能得以有效应用。比如说污染治理问题,国家也有现成的技术,部分企业也有治理污染的设施,但是处理效果不明显。
问题在于技术的应用还受制于经济主体的行为,经济主体的行为受制于体制机制,这是最根本的方面。至于受制于哪一方面不完善的体制机制,这需要全面深入分析。从经济主体来看,无非是政府、企业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地方之所以推动不力,和其财政收入增长诉求有关,因为地方政府需要财政收入的增长。
企业不选择节能减排技术,一方面因为污染的成本由社会来承担,没有内化为企业自身的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多年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因为劳动力成本低,所以不用很先进的技术就可以赢利。
我们也要关注消费者在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消费者是有偏好的,比如说国人比较喜欢大排量的汽车。消费者偏好决定了需求结构,而需求结构决定了生产结构,因为有需求自然会有人生产。这种偏好,一方面跟中国人喜欢讲排场的传统观念有关,另一方面跟国家的政策有关系。比如石油没有市场化、政策不到位或油价偏低等。
在存在上述诸多问题的背景下,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八大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关于改革,十八大已作了比较宏观的部署。首先是要通过财政税收体制的重新安排,包括考核制度,来促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理性化。地方政府有发展经济的责任,关键是怎么做才能够符合国家的需要,符合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也符合当地的比较优势。其次,要通过包括劳动要素和产品特别是资源产品在内的要素价格的改革,以及监管环境尤其是环境监管制度的完善,来促使企业提高选择适宜技术节能减排的自觉性。此外,还需要通过舆论进行引导。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完善现有消费政策,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合理化。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