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勃利煤田煤的变质规律.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勃利煤田煤的变质规律.doc

浅析勃利煤田煤的变质规律   摘要:从煤的变质程度受含煤建造的控制及煤的变质程度与构造体系的关系两方面分析勃利煤田煤的变质规律。   Abstract: Coal change regulation in Boli coalmine is analyz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degree of coal metamorphism is controlled by coal construction metamorph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coal metamorphism and structural system.   关键词:勃利煤田;煤;变质规律   Key words: Boli coal; coal; metamorphism law   中图分类号:TD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221-01      0引言   勃利煤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我省东部上侏罗纪含煤盆地的沉积中心,也是我省主焦煤的重要基地。煤种齐全,由气煤到无烟煤。煤的变质因素复杂,而且多数情况煤的变质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其中尤其与构造体系关系密切。   1煤的变质程度受含煤建造的控制   1.1 勃利煤田的基底由元古界变质岩和上古界地层及吕梁期花岗岩组成,在海西期形成了褶皱断裂凹陷盆地,到燕山期才开始沉降,接受上侏罗纪鸡西群的沉积。从鸡西群滴道组的等厚线图可知:其沉积中心呈微向南突的弧形分布,由于基底高低差异较大,本组起了填平补齐的作用。到城子河组时,其沉积中心的弧度比滴道组大,而且沉积中心向北移动。因此,先沉积的煤层变质程度高,后沉积的煤层变质程度低。沉积的先后表明当时沉降深度的不同,也就是煤层赋存深度的不同。煤的变质程度随着沉积中心向北迁移,煤的变质逐渐由南向北降低。煤质在剖面上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自上而下61(26)号以上为II1阶段,61(26)至99(45)号层自上而下为II3-V变质阶段,99(45)号层以下为VII1变质阶段。垂向每深100米煤反光率Rmax下降0.42%-0.84%。单独镜煤分析结果是每下降100米挥发份递度变化为1.1%-1.7%。煤的变质程度沿地层剖面自上而下的增高在本煤田普遍存在。因此,在地质剖面中如果有明显的煤质异常,就预示着有构造破坏的存在。   1.2 煤的变质程度不仅与当时沉积建造有关,而且与改造后埋藏深度有关。勃利煤田的煤变质作用不仅在构造前进行,而且在构造变动后仍然继续进行。所以,本煤田煤的挥发份等值线在煤质剖面中既不和煤层平行,也不和地表等深线平行,而是与煤层有一定夹角,一般来说煤变质线比煤层倾角要缓,在地层倾角较陡的东部区缓10-20度,在地层倾角较缓的西部区缓5度左右。   总的来看,沉积建造对煤的变质起着两方面的控制作用:其一,在水平方向上随着沉积中心向北转移,煤的变质由南向北变低,其二,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煤的变质增高。   2煤的变质程度与构造体系的关系   2.1 山字型构造。勃利煤田为一弧顶向南突出的山字型构造,弧顶在茄子河南部,西翼走向北西,东翼走向北东,弧顶走向近东西。此山字型构造在燕山运动早期已邮雏型,此点从滴道组和城子河组等厚线图的形状可以看出。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煤系形成的过程中和形成以后,由于多次构造运动,受南北向的压应力则是山字型形成的更重要因素,为褶皱紧密的复背斜和复向斜,以及规模比较大的阶梯状逆断层,形成迭互状构造,挤压破碎带发育。西翼构造简单,断层多为张扭性正断层,地层产状平缓,一般为10-20度,在西翼南部有褶皱和压性逆断层出现。东翼构造较复杂,有小型褶皱,有的成雁形排列,压性逆断层和张扭性断层发育,地层倾角较陡,一般为40-50度。而在这个煤田内,煤系地层厚度总的来看差不多,只是东翼厚度变化稍大,一般厚度为2200米,西翼为2060米。   2.2 煤的变质规律与煤系厚度并无明显的关系,而是与构造体系一致。具体表现为弧顶部位茄南区为高度变质,主要为无烟煤、贫煤、其次是瘐煤和焦煤;在西翼桃山矿、新兴矿、青龙山区则以气煤和焦煤为主,再向西北的罗泉区、种牛场区则为气煤;东翼的茄子河区、东方红区、龙湖区则主要分布是焦煤,其次是气煤,再向东和东北方向的隆庆区、岗峰区、十八里区以气煤为主。从详细的资料分析也充分说明这种变化规律:西翼气煤和焦煤的界线在桃山矿为67(32)号煤层,(注;括弧外为新层号),到新兴矿为68(32)号层,到安乐区为88(36)号层至93(40)号层,至青龙山区为99(45)号层,在2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气煤和焦煤的界线向下移动垂深550米。挥发份的变化西翼由桃山到青龙山增高,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