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中国社会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和语言理论论文.doc
20世纪中国社会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和语言理论论文
研究语言理论的科学,叫做理论语言学,又叫做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学。语言理论是关于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发展等方面的抽象规律。由于抽象程度的不同,人们对它的范围的看法会有一定的出入。在中国说语言理论,自然主要与汉语等中国语言的规律更加直接发生联系。但是,我们尽量从对整个人类语言的认识有价值的角度来说。
中国的语言研究历史悠久,从书面语的角度对语言的语音和文字两种形式的系统做过突出的研究,但是具有系统的语言理论意识比较晚。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freel].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2]陈永舜.汉字改革史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3]陈建初,吴泽顺.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词典[M].长沙:岳麓书社,1997.
[4]丁邦新.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J].北京:中国语文,2000,(6):483-489.
[5]丁崇明,荣晶.汉语与南方民族语言关系研究方法分析[J].昆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4):77-82.
[6]董昆.新时期语言学应用研究概述[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1999,(4):62-65.
[7]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8]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9]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上海:复旦学报,1994,(5).
[10]江荻.汉藏语言系属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方法综论[J].北京:民族研究.1999,.freel].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13]李运富.20世纪汉语修辞学综观[M].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2.
[14]刘坚等.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5]陆俭明.新中国语言学50年[J].北京:当代语言学.1999,(4):1-13.
[16]彭泽润.普通文字学中的“字”以及有关理论.[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1):113-116.[17]彭泽润.研究汉字性质和改革的几个问题.[J].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000,(63):10-15.[18]彭泽润.汉语拼音正词法和汉语的词式书写[J].北京:语文建设,1998,(4):19-23.
[19]彭泽润.素质教育和语言学概论的学科建设[J].北京:语文建设,1999,(2):49-53.
[20]彭泽润.新世纪中国语言科学的发展动力和趋势[J].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0,(5):239-243.
[21]邵敬敏,方经民.中国理论语言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2]石安石.20世纪的中国普通语言学[A].刘坚.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83-711.
[23]史有为.迎接新世纪语法研究的百年反思[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10-18.
[24]司玉英.关于“字母”和“字”文字学理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基本问题[A].刘利明,周建设.语言(1)[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1-84.
[25]苏新春.“实用”观念中的20世纪中国语言学[J].厦门:厦门大学学报,1999,(4):1-7.
[26]孙力平.比然和已然,任意与论证——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A].刘坚等.中国语言学报(9)[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3-122.
[27]王均等.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28]王均.《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评介[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2000,(4):87-95.
[29]王均.有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答问[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0-12-05.
[30]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31]王宁.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J].广州:暨南学报,2000,(2):15-21.
[32]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33]邢福义.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读许嘉璐先生的信[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1999,(5).
[34]徐通锵.汉语的特点和语言共性研究[J].语文研究,1999,(4):1-13.
[35]徐通锵,王洪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理论语言学[A].许嘉璐等.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3-36.
[36]许嘉璐等.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37]于根元.20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M].北京:书海出版社,1996.
[38]余志鸿.语言接触与语言结构的变异[J].北京:民族语文,2000,(4):23-27.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