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户养条件下四川乳肉兼用牛的生长发育测定.pdfVIP

农村户养条件下四川乳肉兼用牛的生长发育测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7年增刊 第二届中国牛业发糕大会论文集 i 农村户养条件下四Jl孚L肉兼用牛的 生长发育测定 王淮1,赵益元2,竹茂忠1,张铬2易礼胜1刘德安2. (1.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66;2.四川省宣汉县畜牧局,四川宣汉636150) 摘要:通过对1440头次四川乳肉兼用牛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体足体重测定表明,四川轧由兼用牛的初生重, 18月龄体重分刺为441,9l 关键词:乳内兼用牛;生长发育;测定 中图分类号:$823.9+4 文馘识别码:A 四川乳肉兼用牛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 被调查牛群分散饲养于宣汉县的胡家、花池、毛 引进西门塔尔牛与我省本地黄牛杂交改良的基础上, 坝、土主和双河五个乡镇的农户家中,每户l~10头 导入了荷斯坦牛血缘,经过不断选育而逐渐形成的一 不等。 个具有较高乳、肉生产性能,并能有效适应我国南方 1.3调查内容 高温、高湿的自然气候和农区粗放饲养管理条件的兼 主要采取逐头牛调查测定的方式,测定其初生重, 用型牛群。现有牛群总数达数万头,基础母牛群5000 6月龄直至成年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体重。 余头。为了了解该牛群的生长发育情况,我们对乳肉 体高采用大牲畜专用测杖测定,其余体尺采用软尺度 量。体重用电子称称测或按以下公式计算: 兼用牛的初生、6月龄、9月龄、12月龄、18月龄直 至成年的体尺体重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测定。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1.1供试牛的选择 2.1 四川乳肉兼用公牛的生长发育情况? 本试验牛来源于四川省宣汉县的四川乳肉兼用牛 为了了解乳肉兼用公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我们对 选育群。采取逐头牛调查测定的方式,对牛群的生长 乳肉兼用公牛的初生重、6月龄、9月龄、12月龄、 发育情况进行较系统的调查研究。 18月龄至36月龄的体尺体重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 1.2供试牛的饲养管理 表1。 衰1乳内兼用公牛生长发育小结表 由表1可以看出,乳肉兼用公牛的初生、6月龄、 9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0月龄和36月 收稿日期:2007-06-04 中固亳牧囊恙@ 第二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7年增刊 441.91蚝、461.6 kg和614.01kg;6月龄、 C111、20,6cm祁24.1ctll。 kg、496.76 6l 12月龄、18月龄、24月龄和36月龄体高分别为982.2四川乳肉兼用母牛的生长发育情况。 ∞、112.6∞、123.5cln、128.6 cin和138.2∞;体斜长 在对乳肉兼用公牛体尺体重进行调查的同时,对 4∞、154.51 分别为llO,17∞、136 cnl、157.17∞和乳肉兼用母牛的初生重、6月龄、9月龄、12月龄、 1688all:胸围分别为120.4all、157.7∞、175.3∞、 18月龄至36月龄的体尺体重也进行了比较测定,其 1779∞和197.9∞;管围分别为14.9∞、17.6cITI、19,7结果见表2。 表2乳肉兼用母牛生长发育小结表 月龄

文档评论(0)

zhanglaif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张来法,1962年生人,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教育本科学历,嘉祥县农业局农业经济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济宁市十大科技精英、市百名优秀科技特派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称号。共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15项,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6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