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相似性表现(上).doc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相似性表现(上)
摘要: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在装饰音类型、伴奏音型、复调思维、转调规则、半音化和声、二重奏形式、旋律音调、曲式结构上存在许多相似性。通过对前四种作曲技法的比照和分析,笔者发现,同一作曲家在不同阶段创作的不同作品,不论其体裁形式如何,其音乐创作手法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
关键词: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艺术歌曲
舒伯特于1816年3月――1817年8月间共创作有四首小提琴奏鸣曲,这些早年习作彰显了与生俱来的艺术歌曲品质。通过对这四首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的比较,笔者发现它们在装饰音类型、伴奏音型、复调思维、转调规则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一、装饰音类型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经常使用各种相似的装饰音符号,这些符号主要包括长倚音,短倚音(单倚音、复倚音),前后倚音,琶音,颤音和顺回音等。它们既润饰了曲调,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又赋予节奏灵活多变的性格特征,充分显示出婉转抒情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颤音为例,一方面它美化了艺术歌曲与小提琴奏鸣曲旋律,另一方面它与声乐部分共同刻画人物心理、描绘诗歌意境作用。如《酒馆侍人》(D544)和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384)第四乐章中的颤音运用。前者叙述了特洛依城王子、黄金般的美少年甘尼美乘着宙斯神变成的老鹰飞向奥林帕斯神山的愉快感受。全曲描写了美少年沐浴在春天的初阳里,感受大自然清新舒畅的美好气氛。这里钢琴声部的长颤音既像是清晨吹尽少年心中烦恼的飒爽和风,又像是峡谷中传来的夜莺轻快而清脆的歌唱声。用颤音手法模拟自然景物本身就带有某种自由的创造性,然而作曲家更想表达的是一种随意自如的欢快心境。从这个角度思考,两个快速地反复交替的邻音具有随内心情绪波动的即兴变化的特点和趣味。后者采用奏鸣曲曲式结构,活泼的快板风格。乐曲一开始就充满蓬勃的朝气,钢琴奏出短小动机构成的第一主题,经过小提琴声部上行半音阶的引渡,相同的动机主题转由小提琴声部继续陈述。此时,在钢琴声部渐强的八度上行半音阶的推力下,小提琴声部奏出之前由钢琴声部强调的带变音记号并附加后倚音的长颤音,因为只有一个声部,所以表现为单颤音的形式。两个邻音快速地反复交替带来不断变化的音响效果远比保持静止的持续单音更有动感和弹力,然而此例加饰了长颤音的持续音却难以展现更多的活力,首先因为它是大调上的bⅥ级音,略带暗淡的小调色彩。这种小调色彩的内质又几乎被钢琴声部渐强的双八度上行半音阶的气势所掩盖,所以长颤音仅表现出背景性的点缀作用。即便如此,长颤音在钢琴声部强大的音流面前仍然展示出饱满的力度和持续的热情,并随着音乐情绪的高涨即兴地调整颤音的速度。此二者的颤音手法具有相似的即兴式特点。
二、伴奏音型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的相似处还体现在钢琴伴奏上,“节奏音型①”和“华彩音型②”是它们共有的动力性伴奏音型。“节奏音型”包括三连音、切分音等,“华彩音型”有三连音、八分音符等。这些伴奏音型的主要特点是表现音乐的律动感和驱动性,使音乐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一定的音乐环境中,伴奏音型还具有描绘意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以三连音节奏音型为例,三连音节奏音型是作曲家最喜爱使用的音型之一,如艺术歌曲《夏甲的悲叹》(D5)和声乐曲集《天鹅之歌》(D957)对三连音节奏音型的使用情况以及几乎覆盖了《魔王》全曲的右手三连音节奏音型的运用可看出作曲家对这种节奏音型的偏爱。由此可知,在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很可能一直保留有使用三连音的创作习惯。同样,小提琴奏鸣曲中的三连音节奏音型也常出现。如a小调小提琴奏鸣曲(D385)第一乐章对三连音节奏音型的运用。乐曲中的六连音本质上还是三连音的节奏音型,表现出柱式和弦 “同音反复”的特点。在中庸快板中,钢琴部分三连音节奏音型的突现表明音乐已从流水般柔缓舒展的第二主题急转直入到以第一主题的同音反复的柱式和弦为中心的自由发展部。三连音节奏音型就是第一主题钢琴伴奏的柱式和弦的变形,紧张急促又摇摆不定的三连音伴奏音型显然比第一主题均分型的柱式和弦更有律动感和驱动性,躁动不安的三连音节奏音型为展开部的发展注入了前进的动力。如谱例1:
作曲家在艺术歌曲中更频繁地使用三连音节奏音型。从1815年的《少女的悲叹Ⅱ》(D191)、《魔王》(D328)、《流浪者》(D489),《泪的颂赞》(D711),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D795)第七首“忍不住”,《迷娘之歌Ⅳ》(D877),声乐套曲《冬之旅》(D911)的第七首“在河上”、第十二首“孤独”等作品到生命最后的声乐曲集《天鹅之歌》第二首“战士的预感”、第五首“归宿”、第八首“地神”等都能看到三连音节奏音型的运用。这种伴奏音型贯穿在作曲家一生的艺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