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画自娱的率真情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人画自娱的率真情性.doc

论文人画自娱的率真情性   摘要:文人画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艺术成就。从艺术水准来说,元四家代表了元代文人画,也是整个元代绘画的最高成就;从艺术符号来说,他们创造的山水画意境既体现了元人对心灵节操的执守,又显示出了山水画在元代的意义变迁,还呈现了文人画中的一种独特的山水景观。纵观文人画的整个发展历程及其风格特点,我们由衷的体会了发之情,快其心的文人士大夫情怀,倾力去探寻真理而不是追求它的客观性,表现一种情感、内心冲突以及当下的需要,不顾及事物的真实面貌及其含义,挥笔自娱,自由自在地兑现个人的情感感受。   关键词:文人画;自娱;表现自我;主观形式      一、文人画,又称士人画、士夫画,是我国绘画一定发展时期的产物,它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滥觞阶段。该阶段是魏晋隋唐时期文人画从无到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我们知道,先秦两汉的知识阶层寄道统的理想于政治之中,所以刻意事功,而并不直接参与文艺绘事,有人甚至干脆斥之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扬雄)。魏晋以降,道统的独立价值从政治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被予以充分自觉的认识,于是,政治化的道统变为高逸化的道统,而绘画艺术则成为高逸化道统的一种形式载体,一个符号系统。刘宋宗炳“澄怀观道,卧以游之”,魏晋南北朝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续画品》),道尽了后世文人画心境特征的三味。但是,由于受事物发展规律的支配,这一特定的心境表现在当时尚未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特定笔墨形式,因此,艺术格局呈现迹不逮意的面貌。   (二)发展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五代到宋元时期,为文人画发展成熟阶段。这一阶段,高扬心灵主动性的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伴随着“水晕墨章”的水墨画、“书画相通”的笔墨技巧、“不求形似”的造型法则以及“诗画一律”的意境内涵等美学原理的相继发现,与“写胸中逸气”、“聊以自娱”(倪瓒)的心境表现相表里,将文人画的发展推上了作为自娱写心的颠峰,“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的“逸品”画格的崇高地位正式确立,文人画发展成熟。   (三)世俗化阶段。明清时期是文人画的世俗化阶段。这一阶段,文人画对心灵和个性的高扬在徐渭那里达到一个质的高峰。清四僧是在这个高峰上盛开的四朵奇葩,扬州八怪的画显出了文人画与时俱进的一种样态。一部分文人画家即使传承宋元文人画即高逸化笔墨程式,但所传达的心境却显然失去了高逸化的精神内涵,或纵向深化成为幻灭化的内容,或逆向辐射成为世俗化的内容;更如唐寅、陈洪绶等画家,有的秉承了传统院体画、画工画的笔墨程式,有的汲取民间绘画的养分,画面清新可人,雅俗共赏,世俗化的倾向更加明显。   二、以画自娱的率真情性   《图画见闻志》云:“志尚冲寄,高谢荣进,博涉经史外,尤善画山水寒林……。开、宝中,都下王公贵戚屡驰书延请,成多不答。学不为人,自娱而已。”《宣和画谱》云:“……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通,一寄于笔端之少有出尘格,因信笔为之,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米友仁诗云:“只可自怡娱,不能持赠君。”元吴海云:“前代画山水,至二米而其法大变,盖意过于形。”由此可见,意过于形,追求意境,聊以自娱,乃是文人墨戏的重要特征。   孔子将满足人“耳目之欲”的艺看作人生之末,并不意味着他否认“艺”之于人的积极意义。相反,孔子认为志道之士涉猎各种艺事,熟悉和掌握各种与艺有关的物质技能,可帮助调养内心、维护人伦。只是他主张,士人对“艺”应采取不即不离、轻松随意的游的态度,既不本末倒置,玩物丧志,也不拒艺废艺而显粗陋浅薄。然而,不即不离的“游”仅仅是相对于坚持不懈的“志”而言的,如何才算是与“志”不相冲突的“游”呢?宋代鸿儒朱熹认为,恰当的应对方式是“玩物适情”(宋#8226;卫??:《礼记集说》卷三十三。)由不带功利之心的“玩”满足自己的声色之好,也即“自娱”自乐。可是对待绘事如何才算自娱呢?北宋苏轼的回答简明扼要:“善画而不求售……画以适吾意而已。”(宋苏轼:《东坡全集》卷九十三,《书朱象先画后》。)苏轼的主张有两点:一是采取“不求售”的创作态度;一是采取“适吾意”的消费态度。这两种态度既使孔子之“游”与士人的绘画消费态度取得了统一。换言之,苏轼通过取消画家与消费者之间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以“不求售”彰显了士人对物质的超越,又以“适吾意”彰显了士人对“逍遥”的追求。“自娱”具有标识个人品性、修养和营生境界的符号化特征,它并不剥夺儒业的主体地位,相反却以儒业为依托,并与儒业构成士人相互补益、和谐统一的阴阳两仪。所以,熟读儒家经典的文人便自苏轼开始就奉“自娱”为文人画的精髓,行之不渝。   (二)元代文人画以“元四家”为主要代表,而艺术境界最高的当属倪瓒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