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大篆书法兴起之原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晚清大篆书法兴起之原因.doc

论晚清大篆书法兴起之原因   摘要:晚清书坛大篆书体盛极一时,涌现出杨沂孙、吴大??、黄士陵、吴昌硕、李瑞清等众多大篆书家。本文主要从金石学与晚清大篆、碑学与晚清大篆以及物质材料与晚清大篆的关系分析晚清大篆兴起之原因。   关键词:晚清书法;大篆;兴起原因      清代自道光、咸丰以后,国力渐衰。鸦片战争(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之后,时局更加动荡,内忧外患更加严重。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次年,清帝退位,清朝倾覆。道光至宣统的这段时期,史称“晚清”(约为公元1820-1912年)。尽管晚清时局动荡,民怨沸腾,书坛却百花齐放、诸家争鸣。篆隶二体书法迎来了大发展,大篆更是盛极一时,涌现出杨沂孙、吴大??、黄士陵、吴昌硕、李瑞清等众多大篆书家。晚清大篆书法之繁荣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经济变化、学术风气、科技水平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从金石学与晚清大篆、碑学与晚清大篆以及物质材料与晚清大篆的关系分析晚清大篆兴起之原因。   一、金石学与晚清大篆书法   清代金石学滥觞于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随后钱大昕著《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陈介祺著《金石文字释》、王昶著《金石萃编》等,金石学蔚然兴起。在金石学风指引下,清代学者对古器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大量钟鼎彝器得以发现并受重视,涌现出众多收藏大家,他们大多以收藏钟鼎彝器、诏版、兵器、铜镜、印章、封泥以及碑版拓片著名,并把藏品著录汇编。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一书,收器达550件,主持翻刻石鼓文、散氏盘等金石重器。   吴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退楼等,归安人,因藏有齐侯?两件,斋号“两?轩”。著《两?轩彝器图释》《二百兰亭斋藏金石记》《二百兰亭斋金铜印存》。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斋、海滨病史、齐东陶父等,潍县人,陈氏藏品,富甲天下,著《?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斋藏陶》《?斋金石文字考释》,藏天亡簋、毛公鼎。   潘祖荫(1830-1890),字东镛、伯寅,号郑?Q,江苏吴县人,以藏铜器闻名,《盂鼎》《大克鼎》《王孙钟》曾归其处。吴大??、?荃孙(1844-1919)、王懿荣、刘鹗、端方等也都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收藏大家。   家国重器不断出土面世,成为众多藏家把玩、追捧、研究的对象。1   (1)散氏盘,康熙年间出土,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于扬州洪氏。阮元曾翻铸此盘,有铭文传世。嘉庆年间,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归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357字,浑朴雄伟,用笔豪放,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草书”之誉。   (2)天亡簋,1844年陕西岐山县出土,曾归陈介祺收藏,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8行77字,西周青铜器。字体大小参差,行款错落,笔画方圆兼备,线条与块面结合。   (3)大盂鼎,道光初年陕西岐山县出土,曾归潘祖荫处。19行291字。一字一格,字形趋方,整齐划一。   (4)毛公鼎,道光年间陕西岐山出土,据贺世明考证是1851年,出土后不久落入古董商苏亿年之手,咸丰二年(1852),陈介祺又从苏亿年之手购得。陈介祺病故后,1912年其后人卖出此鼎,归端方所有。32行497字,字形竖长,结构较松散。   (5)大克鼎,1890年陕西扶风支门寺出土,曾归潘祖荫处。28行290字,字形竖长,有界格。   (6)虢季子白盘,道光年间陕西宝鸡出土,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后县令以数钱据为己有。几经动荡,此盘被刘铭传觅得,极为珍惜。8行111字,行距字距疏朗,字形竖长。   陈介祺、潘祖荫、吴云、吴大??等学者收藏家国重器,他们交流心得,传阅拓片,南北呼应,推动了晚清金石学发展。陈介祺极力推崇钟鼎文字,明确地提出“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吾师”的观点2。陈介祺精于金石椎拓,所拓铭文极其精美。他把毛公鼎的铭文赠予吴大??,吴大??加以考释而发表。吴大??、吴昌硕深受金石风气的熏陶,学习借鉴吉金、石鼓文字,形成独特的大篆风格。   钟鼎彝器、诏版、兵器、铜镜、印章、封泥等都是古代文字的载体。清代收藏家收藏古器并不只是为了把玩、猎富,而是作为文献资料进行考释、研究。在研究中,清代学者们发现金石文字的书法艺术之美。张廷济(1767-1848)、朱为弼(1771-1840)、徐同柏(1775-1854)、屠倬(1781-1828)、赵之琛(1781-1852),借鉴金文结体,把铜器铭文的文辞和字形作为书写素材,字形奇姿异态,用笔轻松随意,布局错落参差,具有不饰雕琢的质朴气息,开始了大篆艺术的新篇章。晚清书家领略吉金、石鼓文字的风格韵味,自觉地从中吸取营养,推动了大篆书法的繁荣。杨沂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