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文化介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艾灸文化介绍

艾灸文化 艾叶·艾绒·艾条·艾灸 艾叶:菊科植物艾蒿的叶。干艾叶色泽灰白,柔软如绒,易燃而不起火焰,气味芳香,适合灸用。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作艾炷。质地以陈年者为佳。 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可作艾柱隔物灸或直接灸。 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常用于制作无烟艾条。 艾条:将绒卷成条,进行穴位熏灼。 古人如何在做艾灸 艾灸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与养生一体的方法,古人多有使用,影响颇为深远。古人可以用艾灸治疗痢疾、传染性极强的疫病、脾胃类及外科肿疡的疾病,同时也作为一种长寿的方法,《扁鹊心书》中云: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在宋代时,一位著名医家窦材,托名扁鹊再生写了一部《扁鹊心书》,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扁鹊心书》中记载着这样一则艾灸关元穴而长寿的传说:“绍兴间,刘武军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重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被擒,临刑监官为曰:汝有异术信乎?曰无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处,得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之物,即艾火之效也耳”体现出艾灸作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突出作用。 同时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也就是古人常用灼艾的方法运用。所谓灼艾即常常将皮肤烫泡才算到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接灸、着肤灸、瘢痕灸。这种灸法火力骏猛作用持久,可以缩短疗效。现代人因瘢痕灸痛苦较大、灸后留瘢痕故多不为现代人使用。 艾灸传统记载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7.《皇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8.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9.《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0.《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 陈延之) 11.《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2.不与不灸三里者同行 (日本) 13.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日本) 14.《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5.《皇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20.《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1.《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2.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3.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4.《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5.《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 (朝鲜--许浚) 26.《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7. 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8. 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9. 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30.清·吴亦鼎《神灸经论》记载,“夫灸取于火,以性热而至远,体柔而用刚,能清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艾灸的最适合什么样的人群 传统认为艾灸适合于虚寒原因致病的人群。即体制虚弱虚损和脏腑寒凉的人群。常见虚证包含导致的乏力、脾胃运化功能低下、腰膝酸软、气血虚弱等,常见的寒证包含怕冷、手脚冰凉、宫寒痛经、胃寒、风湿老寒腿等。但实际临床过程中遇到的虚证与寒证远远比上述症状

文档评论(0)

ghwes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