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日知录》导读(14)
赵俪生
载《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丘浚《大学衍义补》曰,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考洪武中(据《诸司职掌》),天下夏税、秋粮以石计者,总二千九百四十三万馀,而浙江布政司二百七十五万二千馀,苏州府二百八十万九千馀,松江府一百二十万九千馀,常州府五十五万二千馀,是此一藩三府之地,其田租比天下为重,其粮额比天下为多。今国家都燕,岁漕江南米四百馀万石以实京师;而此五府者,几居江西、湖广、南直隶之半。臣窃以苏州一府计之,以准其馀。苏州一府七县(时未立太仓州),其垦田九万六千五百六顷,居天下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馀顷田数之中,而出二百八十万九千石税粮,于天下二千九百四十馀万石岁额之内:其科征之重、民力之竭,可知也已。
杜宗桓上巡抚侍郎周忱书日:五季钱氏税两浙之田,每亩三斗;宋时均两浙田,每亩一斗(宋淳祐元年鲍廉作《琴川志》曰,国初,尽削钱氏白配之目,遣右补阙王永、高象先各乘递马均定税数,只作中、下二等。中田一亩,夏税钱四文四分,秋米八升;下田一亩钱三文三分,米七升四合。取于民者,不过如此。自熙[宁][元]丰更法,崇[宁][大]观多事,靖[康][建]炎军兴,随时增益。然则宋初之额,尚未至一斗也。)元人中国,定天下田税,上田每亩税三升,中田二升半,下田二升,水田五升。(《元史耶律楚材传》。)至于我太祖高皇帝受命之初,天下田税亦不过三升、五升,而其最下有三合、五合者。于是天下之民,咸得其所。独苏、松二府之民,则因赋重而流移失所者,多矣!今之粮重去处,每里有逃去一半上下者。请言其故:国初籍没土豪田租,有因张氏义兵而籍没者,有因虐民得罪而籍没者;有司不体圣心,将没入田地,一依租额起粮,每亩四五斗、七八斗、至一石以上:民病自此而生。(《宋史》言,建炎元年,籍没蔡京、王黼等庄以为官田,减租三分;洪武初,未有以此故事上言者。)何也?田未没入之时,小民于土豪处还租,朝往暮回而已。后变私租为官粮,乃于各仓送纳,运涉江湖,动经岁月,有二、三石纳一石者,有四、五石纳一石者,有遇风波盗贼者,以致累年拖欠不足。(王叔英《疏》亦言,输之官仓,道路既遥,劳费不少;收纳之际,其弊更多;有甚于输富民之租者。自洪武时已然矣。)愚按:宋华亭一县,即今松江一府,当绍熙时秋苗止十一万二千三百馀石;景定中,贾似道买民田以为公田,益粮一十五万八千二百馀石;宋末官民田地税粮共四十二万二千八百馀石,量加圆斛;元初田税比宋尤轻,然至大德间没人朱清、张碹田,后至元间,又没入朱国珍、管明等田,一府税粮至有八十万石;迨至季年,张士诚又并诸拨属财赋府、与夫营、围、沙、职、僧道、站役等田;至洪武以来,一府税粮共一百二十馀万石。租既太重,民不能堪,于是皇上怜民重困,屡降德音,将天下系官田地粮额递减三分、二分外(即宣德五年二月癸巳诏书),松江一府税粮尚不下一百二万九千馀石。愚历观往古,自有田税以来,未有若是之重者也!以农夫蚕妇冻而织、馁而耕,供税不足,则卖儿鬻女;又不足,然后不得已而逃,以至田地荒芜,钱粮年年拖欠。向蒙恩赦,自永乐十三年至十九年,七年之间所免税粮不下数百万石;永乐二十年至宣德三年,又复七年,拖欠、折收、轻赍,亦不下数百万石。折收之后,两奉诏书敕谕,自宣德七年以前,拖欠粮草、盐粮、屯种子粒、税丝、门摊、课钞,悉皆停征。前后一十八年间,蠲免、折收、停征,至不可算。由此观之,徒有重税之名,殊无征税之实。……
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其亩甚窄,而凡沟渠道路皆并其税于田之中。岁仅秋禾一熟,一亩之收,不能至三石;(凡言‘石’者,皆以官斛。)少者不过一石有馀。而私租之重者,至一石二、三斗:少亦八、九斗。佃人竭一岁之力,粪壅工作,一亩之费可一缗;而收成之日,所得不过数斗;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故既减粮额,即当禁限私租。上田不得过八斗,如此,则贫者渐富,而富者亦不至于贫。《元史成宗纪》至元三十一年十月辛巳(时成宗即位),江浙行省臣言,陛下即位之初,诏蠲今岁田租十分之三;然江南与江北异,贫者佃富人之田,岁输其租;今所蠲特及田主,其佃民输租如故,则是恩及富室,而不被及于贫民也。宜令佃民,当输田主者,亦如所蠲之数。从之。(明朝宣德十年五月乙未刑科给事中年富亦有此请。)大德八年正月己未诏,江南佃户私租太重,以十分为率,普减二分,永为定例[21]。前一事为特恩之蠲,后一事为永额之减,而皆所以宽其佃户也。是则厚下之政,前代已有行之者。
汉武帝时,董仲舒言,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22]。唐德宗时陆贽言,今京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及中等,租犹半之。夫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徒,居然受利。望令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减租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