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1) 一、课题: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1)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由和角公式而导出倍角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会利用倍角公式进行求值运算,培养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 3.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 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倍角公式的形成,及公式的变形形式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提出问题:若,则得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二)新课讲解: 1.二倍角公式的推导: 说明:(1)“倍角”的意义是相对的,如:是的二倍角; (2)观察公式特征:“倍角”与“二次”的关系; (3)利用三角函数关系式, 可将余弦的倍角公式变形为:, ,,统称为升 幂公式。 类似地也有公式(降幂公式): , 这两个形式今后常用; (4)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特别是二倍角的正切公式成立的条件: . 【】. (2). (3). (4). 2.例题分析: 例1:已知,求,,的值。 解:∵, ∴. ∴;;. 【】①,则;. ②已知:,则. 例2:化简(1);(2);(3);(4). 解:(1) ; (2); (3); (4). 说明:形如与的化简方法及基本形式。 五、小结:1.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例,体现了一般化归为特殊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2.二倍角公式与和角、差角公式一样,反映的都是如何用单角的三角函数值复角(和、差、倍)的三角函数值没,结合前面学习到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诱导公式可以解决三角函数中有关的求值、化简和证明问题。 六、作业:课本P44页 第2,5(3,4,5,6)题 。 补充:1.化简; 2.已知为第三象限角,且,求的值。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2) 一、课题: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2) 二、教学目标:1.能顺向、逆向、变形运用倍角公式进行求值、化简; 2.结合三角函数值域求函数值域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公式的逆向运用及变式训练。 2.结合三角函数求值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练习: ①. ②若,求的值。 (解答:). (二)新课讲解: 例1:利用三角公式化简:. 解:原式 . 例2:求证. 证明:原式等价于, 即: (*) 而(*)式右边 左边, 所以,(*)式成立,原式得证。 【】,求证:. 例3:求函数的值域。 解:,令, 则有,, ∴, 所以,函数的值域为. 例4:求的值域。 解: (其中) ∵, 所以,的值域为. 五、课堂练习:求下列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 ①; (答案:) ②; (答案:) ③; (答案:) 六、小结:1.解题的关键是公式的灵活运用,特别是二倍角余弦公式形式多样,在解题中应予以重视; 2.结合三角函数求值域的常用方法。 七、作业:习题 第3(2)(3)(5)(8)题 补充:1.求值; 2.若,求为何值时,的值最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3) 一、课题: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3) 二、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倍角公式,加强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训练,培养综合运用公式的能力; 2.能推导和了解半角公式、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个公式的推导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角的三角函数与的三角函数的内在联系,,角的三角函数与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倍角公式 【】; (2). ((1)(2)两题答案:). 总结:一般地,. 2.二倍角公式反映的是将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单角的三角函数值。在倍角公式中,“倍角”与“半角”是相对的,从而有降幂公式: ,,. (二)新课讲解: 1.半角公式: ,,. 说明:(1)只要知道角终边所在象限,就可以确定符号; (2)公式的“本质”是用(角的余弦表示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3)还有一个有用的公式:(下面给出证明)。 2.例题分析: 例1:求证: . 证法一: . 证法二: ∴. 又由知与同号,且, ∴, 同理. 【】,且,求的值。 (略解)原式. (解法2)原式. 例2:求证:(1);(2). 证明:(1)将公式与公式的左边、右边分别相加,得 所以,. (2)在(1)题中,令,则,. 把,的值代入,就有, 所以,. 五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