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蕨类植物化学研究-赵勤实.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用蕨类植物化学研究-赵勤实

药用蕨类植物化学研究 赵勤实 蕨类植物特征 1、蕨类植物特征 高等植物 根、茎、叶的分化,具维管束 不产生花、果实、种子 孢子繁殖 独立生活的配子体 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各自独立 蕨类植物分类系统 有人认为蕨类植物起源于苔藓,另有人认为起源于藻类。 根据古植物化石推断,古代和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的共同祖先,都是距今4亿年前(志留纪末期至泥盆纪初期)出现的裸蕨植物,最原始的裸蕨植物为顶囊蕨。 (1)物种多样性 世界约有12000余种,中国约2600余种,占世界的22%; 西南地区约有2000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77%; 仅云南就有1500多种左右,占全国种类的58%,云南素有“蕨类王国”之称; 中国拥有的科属数几乎占世界的95%,中国的蕨类植物有极高的多样性。 (2) 蕨类植物生态多样性 本课题组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19种药用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涉及11科14属。共分离得到化合物359余个/次,新化合物57个。 我们对蕨类植物的研究重点又主要集中在里白科和石松科这两个科。从这两个科的10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247个/次化合物,新化合物51个。 里白科、石松科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一)里白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对6种里白科的植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我们得到了133个/次化合物,新化合物28个 除去蕨类植物中普遍存在的黄酮类酚性成分,二萜尤其是克罗登烷型、劳丹烷型和贝壳杉烷型二萜在这些植物中占了很大部分,为这些植物的特征成分 (一)里白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芒萁属: (1)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Bernb.)化学成分研究 分离得到34个化合物,其中有10个新化合物。克罗登烷型二萜苷是其特征成分。 发现两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发表在《Organic Letters》上。 (2)光里白(Hicrioteris laevissima)化学成分研究 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新化合物7个。劳丹烷型二萜为其特征化合物。得到 (2)大里白(Hicrioteris gigantea)化学成分研究 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新化合物3个。 贝壳杉烷型二萜为其特征化合物。 (二)里白科植物生物活性研究 (三)石松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在《中国植物志》和《新华本草纲要》中石松科分为石杉科和石松科,而国外这两个科被和二为一,统称为石松科。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文献调研,发现两个科都以三萜和石松生物碱为主要成分。 石松生物碱是石松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基本只存在于这一科属植物中。根据其结构特点,加拿大科学家Ayer W.A.将石松生物碱分成四种类型:Ⅰ)Lycopodine型;Ⅱ)Lycodine型;Ⅲ) Fawcettimine型;Ⅳ)Miscellaneous型。 已做石松科植物的生物碱总结 (1) 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化学成分研究 分离得到34个化合物,新化合物6个。 得到2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 (2) 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化学成分研究 从石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个,其中新化合物15个 从中分离得到了1个结构新颖的石松生物碱,发表在《Organic Letters》上 (3) 扁枝石松(Diphasiastrum complanatum) 化学成分研究 从扁枝石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个,新化合物1个。 (4) 藤石松 (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 化学成分研究 从藤石松中共分离得到化合物9个,新化合物1个。 *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提纲 蕨类植物概述 研究进展 里白科药用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石松科药用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低等植物(无胚植物) 孢子植物 (隐花植物) 藻类 地衣 高等植物 (有胚植物) 苔藓植物门 维管植物门 裸蕨类 楔叶类 石松类 真蕨类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 (显花植物)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红藻门,轮藻门 绿藻门,褐藻门 蕨类植物起源与演化 人类起源(500万年前) 0.02-今天 第四纪 动物哺乳类出现 0.65-0.02 第三纪 被子植物出现 1.46-0.65 白垩纪 鸟类出现 2.08-1.46 侏罗纪 恐龙时代 2.45-2.08 三叠纪 裸子植物(应为球果类裸子植物) 2.9-2.45 二叠纪 种子蕨 3.63-2.9 石炭纪 真蕨类(晚期苏铁、种子蕨出现)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