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8/20/2002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十、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治疗病人:关健在于发现病人,常规检查已不能查出所有病人,应用免疫学等效感的方法。 动物:治疗病牛 消灭老鼠 (二)切断传播途径,灭螺和防止粪便入水。 (三)保护易感人群: 要注意个人保护,不要接触疫水 非不得已可用防护剂1%氯硝柳胺 *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08/20/2002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日本血吸虫病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七、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八、诊断 九、治疗 十、预防 08/20/2002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一、概述 (一)定义: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人体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有尾蚴的疫水而感染。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以结肠,肝脏的病变最为严重。临床上有异性蛋白反应,肝、脾肿大。晚期有肝硬变表现,是我国主要地方病之一。 08/20/2002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一、概述 (二)流行现状: 血吸虫病曾经是严重危害我国劳动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邻近湖泊地区流行,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微、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12个省市自治区,381个县。 据解放初期调查,全国有螺面积为128亿M2,1亿人口受本病威胁。患者约为1200万。在重疫区,40%的劳动力患病,5%为晚期血吸虫病,除青壮年发病外,儿童生长发育障碍→侏儒;妇女不生育,在农村危害极大。 ?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我国防治血吸虫病已取得极大成绩。急性血吸虫病已较罕见,抗血吸虫药物也有重大突破,但完全消失本病,尚待时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再接再励,为最后在我国消灭血吸虫病而努力。 08/20/2002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二、病原学 (一)生活史∶(生活史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成虫排卵(理解卵是如何在静脉产生,从粪便排出的) ?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肠系膜下静脉,发育成熟后,逆血流至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稍内产卵。每条雌虫1000-2000个卵/天。 一部分卵随血流达肝脏(24%);一部分沉积在肠壁(60%,其中,结肠50%,小肠10%,);其余沉积在胸腔(16%) 约经10天,卵内形成毛蚴,并循卵壳的微孔向周围组织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并由此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使组织坏死,形成脓肿。 由于肠蠕动和肠内容的机械作用,使粘膜浅层脓肿向肠腔破溃,虫卵随坏死组织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08/20/2002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二、病原学 (一)生活史∶ 2、第二阶段:尾蚴形成。 如粪便入水,并在适当温度下,毛蚴孵出。孵出的毛蚴在水中作直线游动存活1-3天,如遇钉螺,即钻入螺体,经过二次无性增殖产生大量尾蚴,陆续逸出螺体。 3、第三阶段:定居门静脉 当人或动物的皮肤接触尾蚴时,在数秒及数分钟之内,尾蚴穿过皮肤成为童虫。 童虫经毛细血管或淋巴管至血循环,再经心、肺、肠系膜毛细血管入肠系膜静脉内寄生,并发育成为成虫。 人感染后35天,即可在粪便内查见成熟虫卵,成虫的寿命为4-30年。 08/20/2002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受感染的人和动物 病人∶ 动物∶ 牛,水牛,黄牛 猪,各种鼠类等。 (二)传播途径∶ 1、粪便入水。 2、钉螺孳生。(尾蚴) 3、接触疫水。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农民、船民为多, 男多于女。(与接触疫水机会有关) 08/20/2002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三、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点∶ 1、地方性∶与钉镙分布一致。 2、季节性:以夏秋季为多,原因∶由于雨水多,气温对钉螺适宜,尾蚴产生的数量大,人群下水机会多。冬季尾蚴活动力差,人群不接触疫水。 3、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自然界有40多种哺乳动物感染本病,是血吸虫病的保虫宿主。特别是黄牛,水牛感染率高,在流行学上有重要意义。 08/20/2002 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四、发病机理 (一)血吸虫的致病作用: 1、尾蚴:在入侵部位引起尾蚴性皮炎(搔痒,小丘疹) (1)机理,系尾蚴引起的Ⅰ、Ⅳ型变态反应,初次接触尾蚴的人反应不明显,重复接触尾蚴,反应加重。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水肿和多形红斑等。 (2)动物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梅氏血吸虫)的尾蚴也可引起皮炎,但不引起血吸虫病,又称稻田皮炎。 08/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