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耳科超微解剖与分子生理
耳科学的基础与临床进展
耳蜗放大器研究进展
耳蜗听觉生理一直是听觉研究的一个最为活跃的领域。从19世纪Helmholtz的“共振-部位
学说”和 Rutherford的“频率学说”,到20世纪Békèsy的“行波学说”、Wever的“频率-部
位学说”、David的“电池学说”和Davis的“耳蜗放大器”学说,听觉的研究和重要的理论基
本上都是围绕着耳蜗的听觉机制。的确,耳蜗作为听觉系统的外周感受器,其极为独特的解剖结
构和精细的听觉感受能力,理所当然成为听觉研究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经过几个世纪许多人的努
力,我们现在对耳蜗的结构和生理活动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但仍有许多难解之谜。自上世
纪70年代以来,在内耳听觉生理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不仅使我们对听觉系统有了全新的深
入的认识,也促使研究工作出现了飞跃性的进展。对内耳感觉细胞的研究不仅深入到分子甚至亚
分子水平,研究的范畴也出现了生理学与形态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遗传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格局。因篇幅所限,本文仅择要介绍近年来围绕内耳生理学最为核心
的课题“耳蜗放大器”的研究进展。
第1 节 历史回顾
人耳听觉有着极其精细的分辨力和极为宽广的动态范围。譬如,在1000 Hz的频率,人耳可
以听到引起鼓膜振动仅相当于质子直径大小的声音;可分辨在20 Hz至20000 Hz范围内不同频率
声音的音调,甚至灵敏到能够辨别频率相差不到1 Hz的两个音调;可感受强度相差120 dB(100
万倍) 的声音。过去一直认为耳蜗是一个被动的外周听觉感受器,它的作用仅为被动地将声音机
械振动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形成神经冲动,而对声音的精细分辨是由听觉中枢完成的。但是,
耳蜗这么精细的分辨能力、这么大的听觉感受范围,是任何一个被动的换能器所无法做到的。近
30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耳蜗内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耳蜗放大器”(cochlear amplifier)的对
声音进行分析处理的主动机制,使耳蜗能达到十分敏锐的听觉感受能力。
早在1948年,美国科学家Gold即首次从理论上提出耳蜗内可能存在一个耗能的主动生理机
械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使耳蜗调谐变得更加精细。但他的这一观点当时未引起任何注意。1971
年Rhode报告了松鼠猴基底膜振动的非线性特点,即基底膜振动随刺激声强增加而增大的比率小
于1 dB/dB;而且基底膜反应的非线性具有频率选择性,即仅能在最佳频率附近观察到。从理论
上看Rhode实验中所使用的声刺激强度是不会引起一个被动系统产生非线性反应的,因此,他观
耳科学的基础与临床进展
察到的耳蜗的非线性反应表明基底膜运动并非一个简单的被动过程,而是有其他机制的参与,这
实际上为Gold的耳蜗主动机制假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验依据。遗憾的是,Rhode的这一发现在
当时也未被重视。
1978年,英国科学家Kemp报道了耳声发射现象,即耳蜗内有某种机制产生机械能量,通过
耳蜗淋巴液的液波振动引起听骨链和鼓膜振动,使外耳道的空气发生振动而产生声音,这些微弱
的声音用高度灵敏的微音器可以记录到。耳声发射的发现为耳蜗主动机制的存在提供了最直接的
证据,尽管这一重大发现的论文在最初投到著名的《自然》(“Nature”)杂志时被审稿专家和编
辑以极其荒唐的理由拒之门外,值得庆幸的是,《美国声学学会杂志》接受并发表了这一论文。Kemp
的这一发现立即引起听觉研究者的重视并很快被广为接受。耳声发射的发现为听觉生理学研究提
供了全新的概念和研究方向,使人们对耳蜗功能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的发现是现代听觉
生理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
在Kemp发现耳声发射之后,许多科学家从形态和生理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探索耳声发射的
起源和产生机制。Mountain(1980)报道外毛细胞的耳蜗传出神经受到电刺激而兴奋时,或蜗内
电位(EP)改变时,都会改变耳蜗产生的畸变音,这说明外毛细胞至少能间接影响基底膜的振动。
Weiss(1982)提出了“双向换能”的概念以描述耳蜗内的听觉过程,他认为毛细胞的机械运动引
起电反应过程(“顺向换能”),这些电反应过程再引起毛细胞的机械运动(“逆向换能”)。1983
年,Davis提出了著名的“耳蜗放大器”学说,提出耳蜗内存在着与放大器功能相类似的主动机制,
能放大基底膜行波波峰处的基底膜振动,从而使耳蜗具备灵敏的听觉和精细的频率分辨能力,外
毛细胞是耳蜗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能源汽车电缆材料研发与应用.docx VIP
- ANSA入门基础教程16-面网格划分-手动修改和提高网格质量.pdf VIP
- 《福建省建筑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pdf VIP
- 高中数学公式知识点填空-填空版.pdf VIP
- Vacon-100安装调试说明书手册.pdf VIP
- 印刷厂粘盒部计件单价管理规定.docx VIP
- 日产-NISSAN GT-R-产品使用说明书-GT-R 2014款-GLRNLYGR35ZQADE4-GT-R用户手册.pdf VIP
- 个人房屋买卖定金合同.doc VIP
- GoldenEye《007之黄金眼(1995)》完整中英文对照剧本.docx VIP
- 三全食品与湾仔码头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之一.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