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折射率材料及器件—培训课件.ppt

梯度折射率材料及器件—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ANKS FOR YOUR TIME 本模板来源于网络,由第一课件网整理发布,免费分享给大家使用。 第一课件网是国内最专业的PPT模板分享网站,所有模板均经严格测试,保证100%下载,100%精彩! 更多精彩PPT模板,敬请访问 使用时删除此备注即可。 配色方案修改: 配色方案在【格式】--【幻灯片设计】--【配色方案】--【编辑配色方案】下调整。 LOGO的添加: Logo添加修改在【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下调整。直接选择logo图片删除或修改。 字体格式的设置: 括标题和文本格式的设置在【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下调整。 * 作 者 指导老师 梯度折射率材料的发展 摘 要 TOPIC 1 TOPIC 2 TOPIC 3 TOPIC 4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梯度折射率材料的类型 梯度折射率材料制成的器件 结 语 Main Page TOPIC 1 TOPIC 2 TOPIC 3 TOPIC 4 梯度折射率材料的发展 第一章 近年来,光学领域以其一系列崭新成就而为世人所注目,其中之一就是得到迅速发展的梯度折射率光学。梯度折射率光学在材料制备、器件制作、性能测试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尤其是以远距离通信、信息传感及以成像为目的的研究方面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早在公元 100 年, 人们就己观察到“海市蜃楼”奇景, 它就是由于大气层折射率的局部变化对地面景色产生折射而出现的一种奇观。人类眼睛晶状体就是梯度折射率变化的, 这种梯度变化的材料和晶状体表面的非球面都极有利于像差的校正。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们逐渐领悟到材料折射率的非均匀性可以导致一些均匀介质所不具有的光学性能 Main Page TOPIC 1 TOPIC 2 TOPIC 3 TOPIC 4 梯度折射率材料的发展 第一章 在 1854 年,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Maxwell)提出的 Maxwell 鱼眼介质模型, 这是梯度折射率光学介质最早的理论设想被称为理想的“绝对光学仪器” 1900 年, 伍德(R.W.Wood) 用明胶制成了折射率成轴对称分布的圆柱棒, 沿垂直于棒轴方向的切片对光有会聚和发散作用, 即历史上有名的伍德透镜, 也是现在的径向梯度折射率棒透镜的雏形。 1944 年, 鲁尼博格提出了一种能使无穷远物点锐成像的球透镜模型,与Maxwell 鱼眼介质模型一样, Luneburg 透镜的折射率分布是球对称的。 Main Page TOPIC 1 TOPIC 2 TOPIC 3 TOPIC 4 梯度折射率材料的发展 第一章 1954年有人提出了一种能理想成象的折射率分布: 此即抛物线型折射率分布,该模型可以把子午光线周期性的、无像差的会聚于一点。为径向梯度折射率棒透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80 年代是梯度折射率光学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人们发展了光线转换的光线追迹方法, 提出了光波面截距法及平行光轴光线追迹法和不同的计算光程的方法。 不仅使人们对梯度折射率材料的性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很有用的设计方法。 Main Page TOPIC 1 TOPIC 2 TOPIC 3 TOPIC 4 梯度折射率材料的发展 第一章 1964 年, 日本的西泽和佐佐木利用当时已存在的离子交换工艺可以改变玻璃表面折射率的技术, 大胆设想可以采用离子交换工艺来制作梯度折射率介质。 1970 年, 日本采用离子交换工艺首次成功制作了梯度折射率介质透镜- 聚光纤棒, 称为自聚焦透镜 1973 年, 奥特萨卡采用两步扩散- 共聚工艺制作了塑料梯度折射率透镜。标志着梯度折射率光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 1972 年开始在著名光学专家龚祖同院士指导下进行自聚焦透镜的研究。 Main Page TOPIC 1 TOPIC 2 TOPIC 3 TOPIC 4 梯度折射率材料的发展 第一章 1974 年他们采用离子交换方法制作出实验样品自聚焦透镜。 1988 年他们研究的样品分辨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在 1991 年, 刘德森等人采用两步电场辅助下的光刻离子交换工艺成功制作出球形平面微透镜阵列。到 1999 年, 技术就已经相当完善了, 所制作的自聚焦透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