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别看不起印度
别看不起印度;不少国人对印度的印象停留在”穷、乱、差、慢“上,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作者袁南生,曾任驻印度孟买总领。;穷而不苦;印度人均GDP比中国低得多,与中国相比无疑要穷得多,但印度人不觉得苦,幸福指数非常高。民意测验表明,相信有来生的印度人90%以上希望来生还是印度人。;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印度开国时就实行全民公费医疗。这一福利甚至延伸到在印度的外国人。我在孟买时的同事、驻孟买副总领事的女儿不慎受伤,送往医院治疗完毕,分文未交,签字就行了,原因在于这是一家公立医院。;二是印度对教育的投入一直占GDP的4%以上。我在印度工作时,公立大学特别是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这样著名的公立大学,学生几乎不用交费,学校管食宿,一年学费、吃住加在一块,只合人民币1600元左右。即使是私立大学,学费也不太贵(外国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学费、食宿费总共6000美元)。完全靠学费学校根本办不下去,钱从哪里来?来自于社会的捐款。;三是国家在法律上尽可能促进社会公正。1950年印度宪法颁布,其中一个主要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歧视,不能在种姓上有任何的区分和区别对待。因此,即使是新德里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也必须留出10%以上的名额专门招收“贱民”学生。再比如,印度法律规定:有多少残疾人,公务员中就必须为他们保留相应比例的名额;卡纳塔克邦有7%的残疾人,因此给残疾人保留7%的公务员名额。;印度整体上虽穷,却能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例如,除了电影、马戏,印度其他演出都是免费的,不少剧场只有发票窗口,没有卖票窗口。我曾在印度欣赏过维也纳交响乐团、莫斯科芭蕾舞团、南非歌舞团和其他许多演出,包括印度歌舞的演出,与其他观众一样,从来都是凭领的票入场。孟买10多个剧场常年免费演出,主要由企业和政府买单。;印度公立学校的学费便宜得不可思议,实际上等于是免费教育。例如,公立中小学校每生每月学费平均仅40~50卢比(约合人民币8元),印度90%以上的中小学生在公立学校就读。来自穷困地区的大学生一般都有助学金。印度生活用水、办公用水没人装水表,也没人收水费。我在孟买的办公室也好,家里也好,同印度人一样,只管用水,不管交费。;印度还有个奇怪规定:农民可随便进城,在一个地方住了30年以上,这个地方就属于你。所以印度的城市里有大片贫民窟,这是由于城乡没有隔断。对于进城的农民,政府提供医保和几乎免费的义务教育等。;媒体上经常看到关于印度富人施舍的报道。印度富人乐于行善,最大的私人财团“塔塔集团”形成了赞助慈善事业的机制,印度首富普莱姆基一个人赞助办了100所学校。2003年,印度撒哈拉集团董事长罗易的长子举行婚礼时,为101对无钱办婚礼的新人举办了集体婚礼,并赠给他们20万卢比的支票。第三天,小儿子也举行订婚仪式,又向14万穷人免费发放了食品。
;为什么印度人穷而不苦?这同印度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有关,同印度文化是苦感文化有关。如果说西方流行罪感文化,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每个礼拜要到教堂去赎罪;中国流行乐感文化,相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莫使金樽空对月”;印度则流行苦感文化,认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华,离神就越近,来世也就越幸福。正因为印度倡导苦感文化,所以直至现代,大多数人仍奉行素食主义,同时不断有人加入到苦行僧的行列中。;杂而不乱;印度与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但印度比中国要杂得多。大一统的中国可以用一个“统”字来描述,反之,可以用一个“杂”字描绘印度。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中央集权专制,印度却从未出现过中央集权王朝。;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是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多种姓的社会多元化地区,在历史上,除孔雀王朝(大致与中国秦朝同时代)和莫卧尔王朝(与清朝大体同期)曾短暂实现次大陆基本统一外,其余绝大部分年代处于邦国林立的分裂状态。即便在短暂的统一时期,地方对朝廷也只是臣服和进贡的关系,中央对地方也未实行过郡县管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是颇有张力的印度教使得南亚获得某种程度的文化统一。而政治统一则到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才实现,自上而下的文官制度以及连接各地的铁路和电报网络催生了以“杂”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印度。
;印度的“杂”体现在语言上。印度是语言大国,据1962年人口调查的统计,印度人讲的语言有1652种,印在钞票上的官方语言有15种,每个邦又有本邦的官方语言。仅在孟买,大街上人们说的至少有26种语言,中小学生既要学全国通用的印地语,也要学英语和邦里的官方语言。;印度的“杂”又体现在数百个政党林立,无论国大党还是印人党,都得依赖地方小党的支持才有可能在中央执政。于是乎,印度政坛长期呈现“四两拨千斤”、“小党唱大戏”的局面,一批地方强人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在全国政治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以至拥有呼风唤雨、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力。;尽管这样,印度总体上仍是杂而不乱,运转有序。非暴力与不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