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指南2016—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加压素 2015(更新):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替代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治疗心脏骤停时没有优势。 2010(旧版):一剂静脉/骨内推注的40单位加压素可代替第一或第二剂肾上腺素治疗心脏骤停。 理由:证据表明,心脏骤停时给予肾上腺素和加压素都可以改善 ROSC。对现有证据的审查显示,这两种药物的效果类似,联合使用肾上腺素和加压素,相比单独使用肾上腺素没有优势。为了简单起见,已从成人心脏骤停流程中去除加压素。 * 3. 类固醇 类固醇和加压素与肾上腺素一起做综合干预,治疗IPCA可能有益。尽管不建议在以后的随访研究中常规使用此综合治疗,但医护人员在治疗IPCA时仍然可以使用。 * 4. 体外心肺复苏 2015(更新):对于选定的CA患者,若进行传统CPR后没有反应,而 ECPR又能够快速实施,则可考虑 ECPR。 理由:尽管没有高质量研究比较过 ECPR和传统CPR,但有不少较低质量的研究表明,在选定的患者人群中,ECPR能提高伴有良好神经功能的存活率。由于 ECPR会占用大量资源且花费较高,故只能在很可能对患者有利时才应考虑使用——如患者有潜在可逆的病症,或是等待心脏移植时对患者给予支持的情况。 * 5. ETCO2预测复苏失败 2015(更新): 对于插管患者,如果经 20min CPR后,二氧化碳波形图检测的 ETCO2仍不能达到 10毫米汞柱以上,可将此作为决定停止复苏的多模式方法中的一个因素,但不能单凭此点就做决定。 * 5. ETCO2预测复苏失败 理由:经 20min CPR后,二氧化碳波形图检测的ETCO2仍不能达到 10毫米汞柱,则恢复自主循环和存活的机率极低。 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有局限,因为可能存在一些混淆因子,并且患者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不建议单纯依靠 ETCO2来决定终止复苏的时间。 * 6.ROSC后的药物治疗-利多卡因 2015(更新):目前的证据不足以支持ROSC后利多卡因的常规使用。但若是因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脏骤停,在出现ROSC后,可以考虑立即开始或继续给予利多卡因。 理由:尽管之前的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后施用利多卡因会导致死亡率增加,但近期一项针对心脏骤停中给予了利多卡因的存活者的研究显示,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复发有所减少,但没有显示长期有利或有害。 * β受体阻滞剂 2015(更新): 目前的证据不足以支持CA后β受体阻滞剂的常规使用。 但是因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导致CA而入院后,可以考虑尽早开始或继续口服或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 * β受体阻滞剂 理由:在一项针对因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导致CA,然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的观察性研究中,发现施用β受体阻滞剂与生存率增加相关。 但是,这项发现仅仅是一种相关关系,CA后β受体阻滞剂的常规使用可能会有危害,因为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或加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加剧心力衰竭,引起缓慢型心律失常。 因此,应该评估患者个体是否适合用β受体阻滞剂。 * 第五部分 心脏骤停后救治 持续生命支持阶段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 * 1.温度控制-目标温度管理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2015(更新):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TTM,目标温度选定在32℃到36℃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2010(旧版):对于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人患者,应将体温冷却到32°C到34°C,维持12到24小时。对于任何初始心律的院内心脏骤停,或初始心律为无脉性电活动或心搏停止的院外心脏骤停,之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成人患者,也可以考虑诱导性低温治疗。 * 理由:对 TTM的初步研究,对比了降温到32 ℃及34℃ 和没有具体温度的 TTM,发现采取了诱导性低温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有所改善。最近一项高质量研究对比了36℃和33℃两种温度管理,发现两者的结果相近。总的来说,初步研究表明TTM有益,因此,仍然建议选定一个单一的目标温度,实施 TTM。 考虑到33℃ 并不优于36 ℃,故临床医师可以从一个较宽的范围内选择目标温度。可以根据临床医师的偏好或临床因素来决定选择何种温度。 * 亚低温疗法 头部置冰帽 冰敷体表大血管 冰毯 人工冬眠药物 * * 早 降温要早 快 速度要快 够 程度要够 长 时间要长 不影响CPCR情况下 尽快行脑部降温 1~1.5h内降到所需温度 32~36℃ 皮层功能开始恢复, 听觉出现为止 亚低温疗法 24小时后继续温度管理 2015(更新):在TTM后积极预防昏迷患者发热是合理的。 理由:在一些观察性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