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时期旅桂作家笔下桂林
抗战时期旅桂作家笔下桂林 抗战时期,大量著名作家汇聚桂林。这些作家与桂林在乱世中的邂逅是他们人生中一段独特的生命体验,他们在桂林生活、工作、挣扎、呐喊,他们审视着桂林,体验着桂林,也书写着桂林,他们用自己的文字从不同侧面生动地描绘出抗战时期桂林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一、美丽的桂林
乱世飘零、迁徙避难,本是愁苦的人生经历。但避难的地点是山清水秀、美甲天下的南疆桂林,似乎可以使这些作家聊获慰藉。丰子恺就在给朋友徐一帆的信中把避难桂林称作“因祸得福”:“桂林山水甲天下,环城风景绝胜,为战争所迫,得率全家遨游名山大川,亦可谓因祸得福。”①对于不少倾心于山水风物的文化人来说,在战乱的年代来到桂林的确是祸中之“福”,不幸中的幸事。陈寅恪从香港脱险到桂林后,朋友吴宓在《答寅恪》②诗中为他能在桂林这座山水名城暂时落脚感到高兴:“山水桂林得暂息,相依我正向黔来。”茅盾在桂林期间虽然生活艰苦,但即将离开桂林时,他在赠陈此生的诗中写了自己在桂林感受到的“悠焉栖居”:“栖迟八桂乡,悠焉寒暑易。山水甲天下,文物媲吴越。”③
很多作家在旅居桂林期间留下了赞美桂林山水的文字。对桂林山水做出比较全面描绘的是熊佛西,他在《桂林风景甲天下》④中称赞桂林是人间仙境,是别有奇趣的世界。他从三个方面描绘桂林风景之美,其一是桂林风景最美之处是阳朔:“我觉得游桂林必须游阳朔,游阳朔必须乘船而去,因为这条水路有绵绵不绝雄奇秀丽的山和水,倘若遇到雨天或月夜,那更有说不出的美妙!千百秃拔的奇峰环抱着碧绿的滩水,远远的看去:烟云弥漫,群峰忽隐忽现;近处是清澈透底的滩水,三五渔筏,漂流荡漾,渔翁披着蓑衣撒网,鹭鸶鹄立筏首,任何杰作的图画也无法与这天然的图画比拟!”其二是桂林美景多,不仅仅在独秀峰和七星岩,而是“在整个桂林区”:“你站在中正桥上凭栏环顾远眺,每个角度都有它特殊风趣;你若沿着漓江步行到穿山一带,你会欣赏称赞不已!倘你有一小时的清闲,到定桂门外,驾一叶轻舟,溯江而上,月夜或黄昏,雨天或晴霁,山影人面倒影在水里,微风拂鬓,真有无限的诗意。”其三是桂林风景最美之时是雨后和月夜:“欣赏桂林的风景最好在雨后,这时景物格外清新。其次是在月夜,漫步中正桥头或月牙山下,在夜阑人静月到天心之际,银色的雾笼罩着整个的桂林城,群峰披带着一层乳白色的纱缦,是桂林最美的时候!”显然,熊佛西对桂林山水的描写既抓住了特征,又凸显了神韵,而且颇有流连顾盼、陶醉其中之意
对桂林山水的描写最具特点和个性的是丰子恺。丰子恺到桂林后,觉得桂林的山都拔地而起,好像石笋,他在《桂林的山》中写下了自己的体会:“由于逃警报,我对桂林的山愈加亲近了。桂林的山的性格,我愈加认识清楚了。我渐渐觉得这些不是山,而是大石笋。因为不但拔地而起,与地面成九十度角,而且都是青灰色的童山,毫无一点树木或花草。久而久之,我觉得桂林竟是一片平原,并无有山,只是四围种着许多大石笋,比西湖的庄子里的更大更多而已。”“我有时遥望群峰,想象它们是一只大动物的牙齿,有时望见一带尖峰,又想起小时候在寺庙里的十殿阎王的壁画中所见的尖刀山。”朴拙的文字、奇幻的想象显示了丰子恺儿童般新奇、天真的眼光,他认为桂林的山最突出的特点是奇:“模范的山,是近于三角形的,不是石笋形的;可知桂林的山,不是模范的山,只是山之一种――奇特的山。”因此他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若改为“桂林山水天下奇”就更贴切了。丰子恺关注的是山的外形,茅盾关注的则是山洞内的佳境。茅盾在《雨天杂写之三》⑤中强调桂林的山最具魅力的是洞内隐藏的幽奇美景:“广西山水之美,不在外而在内,凡名山必有佳洞,山上无可留恋,洞中则幽奇可恋。石笋似的奇峰,怪石嶙峋,杂生羊齿植物,攀登正复不易,即登临了,恐除仰天长啸而外,其他亦无足留恋。不过石笋之中有了洞,洞深广曲折,钟乳奇形怪状,厥生神话,丹灶药炉,乃葛洪之故居,金童玉女,实老聃之外宅,类此种种,不一而足,于是山洞不但可游,且予人以缥缈之感了;何况洞中复有泉、有涧、乃至有通海之潭?”
在很多作家眼中,桂林并不仅仅是个客观的审美对象,它还是避难之城、暂息之所、战斗之地。因此,他们不是以普通游客的身份书写桂林,而是以旅居者的心态体验、感悟与自己逐渐建立起密切关系的桂林。在某种程度上,山清水秀的桂林给了他们“家”的感觉。在田汉的话剧《秋声赋》⑥中,主人公徐子羽把家安在漓江边上,美丽的象鼻山推窗可见,江畔的竹子苍翠欲滴。从重庆来的朋友黄志强觉得这样优美的居住环境是“种竹如培佳子弟,卜居恰对好河山”,他对徐子羽的太太说:“人家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这儿又是桂林山水最好的地方,这已经算是你们清福不错了。”巴金在《桂林的受难》⑦中也写了美丽的桂林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桂林我住在漓江的东岸。这是那位年长朋友的寄寓。我受到他的好心的款待。他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