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格建构层次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人格建构层次初探.doc

孔子人格建构层次初探   摘 要: 孔子把人分五品,建构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开拓精神领域的价值世界,直至“天下归仁”、“天下万物同体”、“天人合一”的圆融之境。以人格的理想建构来安抚心灵,最终达到人生完满健全的实现。   关键词: 孔子 “仁” 人格建构 理想人格      理想的人格建构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重要人生问题之一。伴随着人的感性丰富和内涵的多样性展开,不但使人的审美得到了发展,而且使人的审美获得了新的酝酿。所谓对人的审美,其实就是对人的人格审美。“人格之美”是中国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成复旺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实际上又是对自我人格的欣赏。”①所谓人格,就是人的生命的文化精神,或曰人的文化精神生命。文化性质的精神化入人的生命,就成为一个人的人格。……文化、精神、生命的统一和凝聚,就是人格。②即人格是心理、生理、文化的熔融,是文化了的自然生命,理想化的现实生存。而人格的建构正是立足于生命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调节,高扬人格的审美表现,在美与善的交融统一中,寻求审美与人生的切合点,以此来奏响生命的乐章。      一、理想人格的定位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伦理学概念,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标志。关于人格层次的建构理论,可以追朔到中国先秦时期,那个以孔子为代表,一个礼崩乐坏、欲望膨胀、混乱无序、动荡不安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人文精神跃动”和“忧患意识”觉醒的时代。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孔子怀着对社会现象的忧心与不满,思索人之为人的根本,意图重塑人格境界,构建他的理想人格模式。   在孔子看来,人格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仁”。因为“仁”是孔子文化哲学的本体范畴。但“仁”是什么,孔子从不下定义,只是就事论事,而不解释其内涵。例如: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巧言令色,鲜仁矣”(《论语?学而》);“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论语?微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等等。仁的含混性、神秘性和不可穷尽性,成为后人笔墨官司焦点之一。蔡元培认为,孔子所说的“仁”乃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③李泽厚对此也加以分析:“仁无定解,根源仍在此种人性情感乃从原巫礼仪中高级心理模态理性化而来。从而他认为‘仁’主要是指一种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仁乃心理本体。”④由此可以推论“仁”是一种偏于道德伦理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本身是多层级的,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中,孔子把人分五品:“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⑤孔子上述所论的五品人每一种人格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每种人都要求以“仁”为基础,在孔子看来,建构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是步入秩序、和谐的社会的根本途径。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仅选择其中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三种人格加以简要概括,以窥孔子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      二、人格特征      (一)圣人人格   圣人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为孔孟及后世儒者共同尊崇。孔子认为圣人是极为崇高的,在当时社会没有一人可以称圣:“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孔子心目中的圣人高高在上,遥不可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但孔子也同时认为一个人即便达到了“仁”的要求,依然不能称其为圣人。《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可见圣人在儒家人格理想中地位之崇高。孔子不敢自居圣人,但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中,孔子对圣人有一个解释:“圣人者,智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穆穆纯纯,莫之能循,是可谓圣人矣。”⑥这里点出了圣人的两个特征:一是内心有大智,通达大道,因而有无尽的力用,能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二是外表庄严肃穆、和蔼可敬,非常人所能及。而超常的智慧则是圣人的必备条件。就连以后的孟子也认为圣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先知先觉者。圣人就是那种觉悟万民的“先知先觉”之人,他们依靠超常的智慧,治理天下。所以,圣人是最完美的理想人格,是人生修为的最高目标。   (二)君贤人格   贤人是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贤人德行高尚,财产富足,才能超群。“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荀子?哀公》)。⑦君子和贤人的理想人格一样本无高低之分,圣人、贤人本身必然为君子,君子可以通过继续的努力修行达至贤人、圣人的境界。孔子所论君子是居“仁”尽“礼”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