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诗中的夏日.doc
宋诗中的夏日
摘 要: 宋代诗歌中的咏夏诗,特别注重于表现身心的安闲、独处的宁静、情绪的和畅和闲暇的乐趣,其总体风格是平和宁静,富有闲情逸致的。
关键词: 宋咏夏诗 安闲 宁静 和畅 乐趣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季节感,历朝历代涌现出了大量的岁时节令诗。春秋是最让诗人感触的季节,古诗中吟咏春、秋之作明显多于夏、冬,而夏季特有的景致和天气,也能引发诗人“我爱夏日长”、①“夏浅更胜春”②的独到感受。
一、身心的安闲
入夏之后,夜渐短而日渐长,夏至日迎来了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夏日里的诗人,不再有“昼短苦夜长”的感叹。白昼的悠长,使得生活节奏放慢,诗人可以充分享受自由清闲。昼寝是度长日的一种消遣,写午睡的诗歌在宋诗中高频率地出现,在咏夏诗中,“枕”、“簟”、“梦”的意象尤为突出: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云开日出四窗明,恰到斋余梦自生。一枕觉来人寂寂,时闻儿子读书声。(张九成,《夏日即事》)
松竹回环十里阴,一声啼鸟觉山深。道人睡足北窗下,一榻清风直万金。(吴芾,《夏日游灵隐东园赠东方道人》)
春眠醒后常会生出年华流逝、美丽凋零的惆怅,而夏天的梦,总是做得兴味悠长,心满意足。诗人斋中高卧,心中无系,俨然“五六月中,北窗下卧”的“羲皇上人”,③一派隐士的闲散风范。诗人的美梦或被啼鸟唤醒,或被渔笛、读书声打断,在藤床竹枕之上,诗人“卧看风篆博山香”(潘良贵,《夏日四绝》),“闲看炉烟篆髻螺”(张九成,《夏日即事》),“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在悠闲中透着几分慵懒。宋人好“静观”,是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在对外界的静默观照中,心灵也得到了休憩,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汉代以前,昼寝曾被视为不合礼法之举,如宰予昼寝、边韶昼眠都曾遭到了批评和嘲笑。但从中唐开始,诗人就乐于标榜自己的嗜睡,韦应物、白居易、许浑、薛能等人都吟咏过这一主题,昼寝成了闲放的象征,被赋予了审美意味。宋代诗人继承了唐人的这一写作传统,午睡昼寝文学作品“批量生产”,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④沈金浩《宋代文人的午睡昼寝及其审美心理》一文认为,宋代官员待遇的清闲优厚,以及文人心态的静弱封闭,是宋代午睡昼寝文学高度发达的原因。
二、独处的宁静
夏季的“静”,既包括环境的清幽,又包括心境的宁静从容。受制于酷烈的天气,夏天人们的交游渐少。在咏夏诗中常感受到一份独处的宁静。如苏舜钦的“院僻帘深昼景虚”(《夏中》),寇准的“深院无人柳自垂”(《夏日》),李弥逊的“雨余门巷无留客”(《池亭独坐》),张九成的“阴阴庭院静无声”(《夏日即事》),陆游的“轩窗寂寂雨丝丝”(《夏日》)。
窗外春天已过,残红褪去,绿成了夏的主色调。碧绿浓密的树荫让人触目生凉,除了能遮阴蔽日,还能隔离尘嚣,围合起了一片静谧清幽的心境。在枝叶横窗的环境里,诗人仿佛就是幽居的隐士。
四山木叶绿交加,数架茅茨是我家。窗隙微风入飞絮,竹边清露养孤花。(郑刚中,《初夏忆故园》)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诗人静处室内,中庭空空,剩下了一个“无人”的自然界。由于“人”的淡出,诗中的情绪波动趋于平静,诗里的空间也清朗旷远起来。夏天“日长”而“无人”,时间的延长,空间的拓宽,使诗中的夏日有了一种纵深感,幽深而空漠。然而诗境并不孤寂,而是呈现出了“人静鸟鸢自乐”的生趣:
深山五六月,犹自有莺簧。只满幽人听,何如入建章。(姜特立,《夏月山中闻莺》)
寂寂柴门可设罗,唯余柳色许相过。重帘半卷鸟声乐,闲看炉烟篆髻螺。(张九成,《夏日即事》)
已欣久雨得新晴,水面荷香入坐清。尽日水塘无一事,夏莺恰恰啭新声。(曹勋,《夏日偶成六首》)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用手法。诗中没有嘈杂的市声,白昼的鸟啼蝉鸣和夜晚的蛙声烘托出了夏日的寂静。听觉的静又能推荡视觉的空,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⑤而树影、鸟鸣、蛙声,都是无形之景,虚实相生,使得夏日的静具备了层次感、空间感。
三、情绪的和畅
咏夏多乐诗,咏夏诗的情调大多是洒脱和畅的。
夏天也常有不得人心的时候。夏日之苦,莫过于酷暑,咄咄逼人的热气让人挥汗如雨,烦躁不安。“苦热”,是咏夏诗的一大主题,宋代的许多诗人都抱怨过夏天的严酷,如苏舜钦的《夏热昼寝感咏》:“盛夏日苦永,解带坐小轩。对案不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1年河南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VIP
- 4.1水资源及其利用(第1课时保护水资源)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pptx VIP
-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物理2014-2015期末考试.pdf VIP
- 果树栽培学完整课件各论苹果.ppt VIP
- 连锁酒店行业2025年扩张策略与风险规避报告.docx
-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10、任期制契约化任期业绩目标责任书(总经理).pdf VIP
- 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pptx
- 住宅物业管理服务规范DB3505T 17—2024.pdf VIP
- 2024辅警面试问题及答案 .pdf VIP
- 副局长意识形态工作总结.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