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的碰撞.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灵深处的碰撞.doc

心灵深处的碰撞   摘 要: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如此打击,苏轼并未沉沦,在《赤壁赋》中,苏轼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态。   关键词: 《赤壁赋》 苏轼思想 “悲”      黄州山水,尤其是黄州西北的山麓,横插江中,峭壁直立,山石赤红似火烧,它的对岸即是华容镇。人们传说,这儿就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被贬期间苏轼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彩绝伦的散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那么,苏轼是不是像旧时代大多数落魄文人那样,在遭到打击、饱经困厄时自甘沉沦、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及时行乐、无所作为呢?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选编了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亦选入第三册读本。我对苏轼此时期的思想做些探究,以求加深对《赤壁赋》这篇课文的理解。   一、乐景哀情显痛苦   苏轼所贬之地黄州,滨江带水,群山盘曲,翠木蓊郁,险峻壮伟。而且黄州还有当年吴王避暑的圆通阁;有伍子胥逃到昭关,以价值百金之剑酬赠渔父的解剑亭;有王?F率晋军沿江东下灭吴,用烈火烧熔千寻铁链的西塞山。所有这些胜地,都足堪苏轼流连凭吊,这些胜景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广泛的体现。特别是他第一次来到传说中带有神奇色彩的赤壁,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慨良多。自己仕途遭挫,屡受打击,而且“戴着帽子”被贬黄州,此时此刻最吸引他的当然是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了。因此,在《赤壁赋》中作者对赤壁的美好景色做了细腻的描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秋天的江面,微风吹拂,爽朗而澄静。“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从淡云写到江水,月亮在徘徊,雾气在升腾。茫茫的夜空,辽阔的江面,缥缈的雾气,经过月亮银辉的浸染,显得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浩瀚无边。这是多么空灵、多么旷远、多么美妙的景色啊。面对如此胜景,难怪作者要“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了;置身这样的情景之中,难怪乎作者具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了。   二、主客对话解心结   面对如画江山,作者并没有“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超脱尘寰,而是想到了“一时多少豪杰”,“吾生之须臾”,华发之早生,功业之无成。作者借助“赋”的写法,去除汉赋板重、堆砌的毛病,更没有受骈赋、律赋形式束缚,而且巧妙运用主客对话形式,引出了存在于作者心中的“结”。于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客却吹出了凄切婉转“如怨如暮、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悲凉幽怨的曲子,这自然引起了苏子的惊讶,从而完成文章由“乐”到“悲”的转换。   客之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而是一种人生之悲;客之悲,在于触景伤怀,感叹人生苦短,功业无成。作者借着景物、地点的关合,用曹操这个历史英雄人物来感叹人生。景物还是当年的景物,地点还是当年的地点,可是当年“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称为“一世之雄”的曹操,如今到哪里去了呢?这样的一世之雄况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更何况我们“侣鱼虾而友麇鹿”的平庸之辈,连影子都不曾晃一下就消失了。客自己知道不可能“抱明月而长终”,所以,借着箫那悲凉的余声说出自己的心思。这里与其说是客“悲”,倒不如说是主悲,是受贬的苏子、过去的苏子心灵深处思想的再现。这和他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反映出来的思想是一致的。   那么苏子又是如何回答客那人生虚无、消极悲观的思想的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作者拾取眼前景物,以朴素的辩证唯物论思想,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说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某段江水,似乎从这里消失,而作为整个江水,则长流不绝;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由此作者由自然现象归纳出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自然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   到这里,可以说,作者设置主客对话,目的是表现自己当时复杂矛盾心情,是过去的“我”(被贬以后的“我”)和现在的“我”(游赤壁之时的“我”)思想交流、情感交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这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释放重负的方式,完善了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作者虽屡遭厄运,身处逆境,却没有沉沦,这样的生活态度远比畏首畏尾、忧心忡忡而显得乐观豁达得多,有情趣得多。面对不能改变的事实,作者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使心理得到暂时平衡。   三、借酒消愁愁更愁   文章通过主客对话,使存在于客心中的郁闷好像完全消失,心结好像完全被解开。所以客转悲为喜。“洗盏更酌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