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师范教学课件——鲁迅.ppt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师范教学课件——鲁迅

*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题材 鲁迅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本着“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重要题材。 农民题材:揭示农民生活的苦难、思想的麻木,控诉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1、《风波》:“辫子”事件、赵七爷的淫威。农村社会政治结构与社会心理状态决定并暗示了农村、农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2、《故乡》:展现农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少年润土的勇敢、机智、纯朴、活力、真挚与中年润土的愁苦、呆滞、衰老、迷信、被生活(多子、饥荒、苛捐、兵、匪、官绅等)压弯了腰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勤苦农民的悲剧命运和他灵魂中令人颤栗的变化。 3、《祝福》:祥林嫂——勤劳、朴实、善良、安分,屡遭生活打击、命运戏弄和宗法戕害而失去灵魂的农村劳动妇女,用勤劳和生命去换取奴隶般的起码的生活权利而不可得,受宰割、歧视、唾弃,最后沦为乞丐,于祝福声中死在风雪的街头。 4、《阿Q正传》。 2.知识分子题材——三代五个类型。 ⑴老一代:封建传统、有点文化的 ①宗法制社会统治意志的代表。《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风波》中的赵七爷等; ②封建文化意识制造的、却被社会所唾弃的文化人:迂腐、酸臭、善良却不觉醒,成为封建教育的殉葬品。孔乙己、《白光》陈士成等。 ⑵中一代:受新思潮影响的 ①伪道学: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没落而虚伪的卫道士。《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道貌岸然、潜意识背后的激进、虚伪、卑劣、浮躁。 ②新思想的信奉者、实践者:信仰危机、孤独、寂寞、颓唐、绝望。 《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⑶“五四”成长起来的一代:过分天真 如《伤逝》中子君和涓生。追求自由恋爱、追求个性解放、冲决封建家庭牢笼,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鲁迅指出个性解放必须和社会解放相结合,否则只能是一个悲剧。 2、视角 鲁迅的小说重视刻画人物的心理,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包括农民和知识者)的精神病苦。“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勾画国人的灵魂,深掘精神上、心理上的症结,对中国社会存在的普泛化的社会心理作深度剖析。 他的小说实际上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注重写灵魂,注重心理的深度剖析,是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特征。 3、结构模式:“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 (1)看/被看:《示众》、《祝福》、《药》等 在鲁迅看来,在中国这个一切都被“戏剧化”、“游戏化”的国度里,在 “看/被看”的对立中,人只有一个动作:“看”,要么充当看客,要么被人看。 A、“被看”者。(作为个体出现) a.看者和被看者同为庸众。 “看”者实质上是通过鉴赏“被看者”的痛苦与不幸,来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被遗忘。 “看客现象的本质,其症结并不主要在于人们由于缺乏现代觉醒所特有的愚昧、麻木及感觉思维的迟钝,而恰恰在于对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为他们用以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东西。在看客效应中,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痛苦和灾难都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对象和体验。” ——高远东《祝福:儒释道“吃人”的寓言》(载《鲁迅研究动态》1989.2) 在两者背后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的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忍,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由于看客的存在,使一切牺牲都化为演戏,化为残忍的娱乐的材料。这种包围销蚀着知识者或先觉者一切真诚的努力,使之变得无意义、空洞、无聊和可笑。” ——黄子平《演戏或者无所为》,(载《上海文论》1989.3) b.看者为庸众、而被看者为独异个人。 其关系为:先驱者与群众、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 不被理解的孤独、寂寞;要救群众、反而被群众所迫害;觉醒者被无端地吃掉;愤激;疯狂、变态地复仇,胜利的失败。 B.看者。(作为群体出现) 鲁迅在考察这个群体的构成和发展态势时发现:孩子也包括在其中(《长明灯》孩子对疯子的敌视),知识者在向“庸众”转化(《祝福》中的“我”),看客无所不在,并随时在蔓延。 “时时、处处被这种阴沉的、自恃强大而默不作声的、无所不在却又无法找到的敌对的目光所‘看’,的确冷人恐怖。” 鲁迅把它概括为“无物之阵”,类似于“城堡”、“荒原”之类的意象。 他们“没有声音,只有一些不分明的形体,杂沓的动态”;“构不成一个统一的人物”;“无个性就是他们的个性,无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无意识就是他们的意识,无目的就是他们的目的。” ——王富仁《中国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