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江语文第一编第6章第2节
* * * * * 考点二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知识储备 下面谈谈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种类、特点和作用。 1. 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构成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②甲和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即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2. 比拟 (1)概念: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人们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产生共鸣。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③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 温馨贴士 3. 借代 (1)概念: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2)种类:①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②具体代抽象;③专名代泛称;④形象代本体;⑤部分代整体;⑥材料代本体。 (3)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温馨贴士 借喻与借代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②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在某些方面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4. 夸张 (1)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2)种类:①扩大夸张;②缩小夸张;③超前夸张。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使语言更生动。 5. 对偶 (1)概念: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2)种类:①正对;②反对;③串对(流水对)。 (3)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有一种均衡美。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温馨贴士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6. 排比 (1)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2)种类:①成分排比;②分句排比;③单句排比;④复句排比。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 设问 (1)概念: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①自问自答;②问而不答。 (3)作用: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文中,承上启下。 8. 反问 (1)概念: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①问而无答的反问;②问而有答的反问。 (3)作用: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和感情。 温馨贴士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①内容结构不同。设问多是自问自答,答案就在问句的后面;反问多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以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来。②表现形式不同。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一般是紧接着问句摆出答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不是用肯定句表示否定,就是用否定句表示肯定。③修辞作用不同。设问主要是提请注意,引人思考,有其针对性和启发性;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