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村文化传承:歇后语和民谣——以广西贺州市壮族枫木村为考察对象.pdf
第 23卷第 4期 贺 州 学 院 学 报 2007年 12月
V .23No.4 JOURNAL OF HEZI~U UNIVERSITY Dee.2007
乡村文化传承:歇后语和民谣
— — 以广西贺州市壮族枫木村为考察对象
韦浩明
(贺州学院 人文与管理系 ,广西 贺州 542800)
[摘 要]作为乡村口述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歇后语和民谣,源于乡村的偶发事件和闲聊,具有明
显的随意性和不可预见性。因其深刻喻意的教化功能和独特的传承载体、传承模式得以在乡村代代相传 经
久不衰,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乡村的稳定秩序。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乡村具
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歇后语;民谣;传统文化传承;教化功能;乡村和谐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861(2007)04—0079—04
乡村文化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大众文化。它由 识形态,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为通俗、风
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几个层面 趣、幽默、易记、上口,是村民们的“无声”智慧,既表
组成,是一种生发于传统农业社会、以农民为载体的 达情感,又承传历史,其实质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
文化,通过乡村群众个体和集体努力创造并世代传 意识活动中长期蕴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
承而逐步形成,具有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 维方式等构成的 1、3态文化层”。…在传统乡村,只要
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在诠释乡村文化时十分重视其 有空闲,男人们无论老少,都喜欢聚集在村里的公共
稳定乡村的功能,忽略了与时俱进和娱乐性的传承 场所——大树根下的石条、石凳、石桌旁,十字巷口
方式。本文选取广西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枫木村为 的石条上,以及祠堂、小商铺里人员易于集中的地
考察对象。该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镇政府2.3千 方,谈天说地,通过其乐融融的氛围交流着彼此的信
米,是一个拥有171户769人的单姓自然村,先祖为 息和思想感情,品评村中发生的事情、各人的所作所
明代东征“f良兵”。2006年底,全村已经建成混凝土 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由于文化水平低下,他们
楼房111座,是地方政府正在筹措树立的新农村“样 编不出具有政治影响力的顺口溜、民谣,但熟悉自幼
板”。村民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大部分家庭有人 生长的村庄、人员,受村中文化熏陶,自然会根据村
外出务工,务工所得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村 中习惯和文化、生活中出现的诸种现象进行“创造”,
中还保留有林场等集体财产,除保证公益开支外,偶 编出“教化”下一代或品评村人的话语。一人编不
尔也进行分红。200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成,就两人、三人、四人 ……,你一句,我一句,经由
3200元。这样一个民族村寨,在经济迅速发展、人员 众人补充、修改,最终形成村中的歇后语和民谣。洗
流动十分频繁的情况下,是如何保持并传承文化传 衣服、洗菜的水埠头,则是妇女们交流信息、品评人
统的呢?文章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笔者土生土 物、品评事件的主要场所,同样是乡村歇后语和民谣
长的生活体验和访谈便利,选取歇后语和民谣为案 的发源地。
例,“采取当地人的视角”,探讨乡村文化产生、流播、 一 般说来,不同族群、不同乡村具有不同“圈子”
传承载体、传承模式及其教化功能,期望为乡村和谐 的歇后语和民谣。因为同一事件在不同的文化情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