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水通道介导水的快速转运 水通道的分类 目前发现哺乳动物水通道蛋白家族已有11个成员(AQP0~AQP10) 2. 水通道蛋白的结构 人们对水通道蛋白家族中AQP1的结构研究得比较清楚。 水通道模式图 3. 水通道对水分子的筛选机制 ①AQP1中央孔通道的直径(0.28nm)限制了比水分子大的小分子通过。 ② AQP1中央孔通道内溶质结合位点的控制。 第三节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穿膜运输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被运输时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都是由膜包围形成囊泡,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转运过程,故称为小泡运输(vesicular transport)。 一、胞吞是物质入胞作用方式 胞吞作用又称内吞作用,它是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胞吞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 胞吞作用分为三种类型: 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及受体介导的胞吞。 (一)吞噬作用是吞噬细胞摄入颗粒物 质的过程 (二)胞饮作用是细胞吞入液体和可溶性 物质的过程 吞噬作用 胞饮作用 (三)受体介导的胞吞提高摄取特定物 质的效率 LDL受体介导的LDL胞吞过程 有被小窝与有被小泡的形成 二、胞吐是物质出胞作用方式 胞吐作用又称外排作用或出胞作用,指细胞内合成的物质通过膜泡转运至细胞膜,与质膜融合后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与胞吞作用过程相反。 胞吐作用分为连续性分泌和受调分泌两种形式。 (一)连续性分泌是不受调节持续不断 的细胞分泌 (二)受调分泌是细胞外信号调控的 选择性分泌 连续性分泌和受调分泌 第四节 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一、微绒毛是质膜和细胞质共同形成的 指状凸起 二、纤毛和鞭毛是能摆动的细长凸起 顶端 主杆部 基体 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电镜照片 三、褶皱是细胞表面的扁状凸起 第五节 细胞膜异常与疾病 一、胱氨酸尿症是载体蛋白异常性疾病 二、肾性糖尿是葡萄糖载体蛋白异常性疾病 三、囊性纤维化是通道蛋白异常性疾病 四、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受体异常性疾病 细胞膜上LDL受体缺陷示意图 思考题 1.真核细胞生命活动中质膜有哪些重要功能。 2.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膜功能的关系。 3.比较离子通道和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运输有何异同 。 Cell Nature Science EMBO Annual Review of Cell Biology Trends in Cell Biology Cell Research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 主要期刊杂志 生物学网站 生物通 / 生物谷 / 生物秀 / 生物谷论 /bbs/index.php 丁香园论坛 / 中国生物论坛 / NCBI-American / * * * 1.分布:散布在磷脂分子之间 2.结构:极性头为羟基团,紧靠磷脂的极性头部;非极性疏水结构为固醇环和烃链,固醇环固定在磷脂分子邻近头部的烃链上,疏水的烃链尾部埋在脂双层的中央。 3.功能: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强膜的稳定性。 2. 膜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1)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 (2)翻转运动(flip-flop) (3)旋转运动(rotation) (4)弯曲运动(flexion) 3. 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1)脂双分子层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越多,膜的相变温度越低,其流动性也越大 (2)脂肪酸链短的相变温度低,流动性大 (3)胆固醇的双重调节作用 (4)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值低,其流动性也降低 (5)膜蛋白的影响 4. 膜蛋白的运动性 分布在膜脂二维流体中的膜蛋白也有发生分子运动的特性,其主要运动方式是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 小鼠-人细胞融合过程中膜蛋白的侧向扩散示意图 三、细胞膜存在多种分子结构模型 (一)片层结构模型具有三层夹板式结构特点 (二)单位膜模型体现膜形态结构的共 同特点 生物膜均呈“两暗一明”的三层式结构,在横切面上表现为内外两层为电子密度高的暗线,中间夹一条电子密度低的明线,内外两层暗线各厚约2nm,中间的明线厚约3.5nm,膜的总厚度约为7.5nm,这种“两暗一明”的结构被称为单位膜 (unit membrane)。因此,他们在片层结构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单位膜模型 (三)流动镶嵌模型是被普遍接受的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认为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它具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