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ocVIP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oc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通过叙述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里程碑式的转折及现在的发展状况,对装裱总体发展进行系统的归类研究。结合当代艺术的特点,讨论装裱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所在。确定装裱不仅仅是作为传统的技术而存在,在当代艺术中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装裱;书画;保护;当代艺术;技术;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42-02       装裱艺术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装裱技艺的产生到其工艺逐渐的改进与完善,直至今天,装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装裱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保护和装点中国书画的一种传统方式而存在的。书画作品一般都是作于易碎的宣纸或绢类物品上,装裱就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保护作用;古人云:“三分画,七分裱”就充分说明了装裱对于装点书画的重要性。一幅国画或书法作品,都可以通过装裱来体现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装裱艺术大约在 1700多年前开始萌芽。每种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发展背景,装裱的产生与绘画、书法的发展及其用料的变化上密切相关。   帛画、帛书的出现是装裱艺术萌芽的标志。最早并没有装裱,绘画、书法都是镌刻到石头、金属等器物上的。由于携带不方便,夏商周时期就开始运用这一阶段出现的缣帛,由于其质地柔软、易于卷放的特点,决定了它对装裱艺术不可忽视的引发作用。在湖南长沙战国时期的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二者上缘都系有竹条,当中系有细绳,用来悬挂,在这里已经看到接近装裱的样式。   和其他传统工艺同样,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装裱的发展。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济高度发展,艺术在这个时期也有了明确的分科,包括壁画、漆画、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木筒画、帛画等。其中的帛画是画在丝织品上,具有柔软、飘逸的特点,也是显示装裱艺术萌芽后状态的最好标志。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发现的“T”型帛画,全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向下四角缀有穗形飘带,顶部边缘裹有竹棍,两端系丝带用以悬挂。这件帛画的样式比在楚墓中发现的两幅作品更加接近装裱款式的精致性,可以算是立轴的雏形。    1934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 “缯书”,四方形,文字共有900多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一大批帛书,共有十多种,约计20多万字,均用墨笔篆字或隶字书写。有《志子》、《战国策》、《易经》等著作。由此可见装裱在当时的一般情况。经卷也是帛书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明显的反映装裱和帛书的关系。《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耿昌《月行帛图》二百三十卷;兵书略有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为了保护和使用,都是用织物为底子做成,用绢、帛、布、粗麻等上浆,有装背的痕迹。汉朝时就有专门用于书写的缣帛,而且上面有淡雅的图案作装饰。为了书写的方便还在上面织有或画有红色或黑色的界行,称之“朱丝拦”或“乌丝拦”;为了使用方便用竹策装在帛的首与尾,这样帛书就形成了卷,装在首尾的竹策是“轴”,最初装裱中手卷的款式就源于此。   除了引魂幡与帛书外,屏风画可以说更加贴近萌芽状态的装裱。古人喜欢用屏风,秦汉时期的屏风就是经过裱褙的。后汉书中记录,汉恒帝时有《列女屏风》等,都是用粗的麻纸、布或帛等在书画背后复裱一层以起加固保护作用。后来,因为旧屏风上拆下的书画,需要保存,逐渐就发展成了真正意义上装裱。   装裱产生的作用,决定了它一直伴随着书画发展的使命。中国书画从战国到明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所保留下来的书画珍品有一部分是比较完整的,这就体现了装裱作用的重要和技术的出色,也确定了装裱在历史中不断演变的脚步。   魏晋时期著名画家有三国吴人曹不兴、西晋卫协和东晋顾恺之,而我们能从史料及实物中了解到他们的绘画作品特点的并不多,传世作品中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传?仁智图》等多为后世临本,原作品只保留了几百年的时间,导致原作品遗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装裱技术的不完善。这说明了装裱艺术在当时仍然不成熟。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对书画的钟爱,宫廷内部加强了对书画的鉴藏,促进了装裱技艺的发展。据记载宋五帝时徐爰,明帝时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梁武帝时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等就可以装裱书画到美妙程度。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装裱史上早期的名家。装裱形制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到卷轴的阶段。只可惜梁元帝制造的书画浩劫,使书画作品大部分遗失,对这一时期装裱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影响。可以确定,这一时期是装裱初级阶段的开始。   唐朝时经济、文化兴盛,唐太宗大力搜集历代名人书画,并派专人装裱。据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