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借鉴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画的借鉴观.doc

中国画的借鉴观   摘要: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一直被艺术界所讨论。国画特有的笔墨形式,长时间被国人认为是其致使中国画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笔墨”一度成为攻击的靶子。本文从中国画的本体出发,从师造化、师古人、师西画三种角度,探讨中国画的在当代背景下应该以何种姿态求发展。   关键词:借鉴;继承;笔墨;师造化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43-01      近来熟读了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谢稚柳先生的《借鉴――绘画艺术的主要基础之一》一文,他认为艺术创作中除了“师造化”,必须也应“师古人”。“以观察体验的人与事物、山林、花鸟,来从事写生,为描绘提供素材,这是一方面;而要达到艺术创作,还需要另一方面,这就是借鉴,过去成果的借鉴”。“借鉴”的重点落在“过去成果”,实际上就是“师法古人”。文章言简意赅,对于如何“借鉴”的问题,谢先生提出了“师法古人”时应秉持“眼高”的观点。本文在谢稚柳先生文章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借鉴的来源和意义。    一   中国画对“造化”的认识,从原始时代就已有之。各种陶器的器身和纹样,多数都与自然物象相统一,如“水纹”“鱼纹”等,皆从造化中来。到了山水画的启蒙阶段,魏晋时期那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呈现状态,逐渐体现出人类在自然万物前的一种姿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山水的情怀,即是对“造化”的倾慕。绘画之始,应是对自然地描摹。“师造化”一词首见于画论是在姚最《续画品》中:“湘东殿下梁元帝……右天挺命世,幼察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而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张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名论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甚至成为中国画创作的金科玉律,其记载如下:“初,毕宏庶子擅名于代,一见操画,’惊叹之。操又有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而成画者,因问操所授。操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君于是阁笔。”   从五代开始,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雄奇壮观的北派山水,与“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的秀润河山相比较,即可以看出作画者对两地不同风貌的把握。没有游历河山的经历与体验,很难想象“闭门造车”后的景况。践行“师造化”画家,其中有“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明初王履;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等等。    二    “点画之间,匠心千古”,一笔一画都注重内在的气格情调,这是传统国画所要讲究的一个方面,即谢稚柳先生所说的“用笔”。笔头功夫不到位,对于“造化”精妙处的把握更难以谈及。而笔的自身又需要通过墨来表达,墨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即能体现作画者对笔的控制能力。“笔精墨妙”一度成为中国画品评的重要标尺。“传统的名作,它的艺术地位,正式从笔精墨妙而获致的。”   “笔墨”并提最早见于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即其文章中提出的“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气”与“韵”能否很好的传达,依赖于“笔”与“墨”的表现力。这里的“气”是运笔时储满胸中的“意气”;而“韵”则是婚人于“造化”之境的物我合一,不留斧凿痕迹。良好的运用笔墨,则能达到张彦远所称赞的“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亦能如吴道子“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笔墨特有的魅力,构筑了中国画内在的精神气质。以“笔墨”作为中国画核心价值是随着“山水画”和“文人画”的发展而逐渐建构起来的。从赵孟?\大力倡导的“古意说”和“书画同源”开始,文人画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笔墨自身的审美价值不断被强化。经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为以笔墨作为“第一要义”的绘画观念奠定了基础。对笔墨审美价值的肯定,在清初达到顶峰。四王集前人笔墨之大成,将笔墨的形式美感抽离出来,完全脱离现实之境,他们笔下的山山水水都是各种笔墨的搬前挪后,并非源自“造化”,这被谢稚柳先生成为“剥皮主义”,“只是接受了技法上的传统,而忽视丁传统的技法乃是从而且必须从现实中来,对绘画的主旨逐渐退落了”。这不失为笔墨最为极端的一种继承方式,同时也可以看出笔墨自身的价值所在。   三    中国画除了借鉴传统,对于西来的各种文化观念和绘画技巧能否借鉴?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文中说道:“艺术本当与文化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仅需要恢复我国传统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与色彩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倾心的色相世界,更需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其意主要在,中国绘画艺术的新生,既应对传统笔墨的借鉴和继承,发掘民族绘画传统的发掘和其生机的恢复;也应对西方绘画精神的吸取。   怎样构建中国传统绘画的当代意识?就如潘天寿所言:“不做笨孙子,不做洋奴隶。”我们应该注重传统,又要立足当下,以开放的胸怀、自由的心境,不断研究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精髓,并加以更新,这对于中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