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地史学.ppt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篇 地史学

地史学 1 什么是地史学? 定义-对象-内容-简史 地史学研究对象——空间上 地史学研究对象——时间上 概述 沉积古地理学: 重建古环境 历史大地构造学: 重建古板块 古生物学特征 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精细、直观、具体 地 史 学:历史、综合、抽象 地史学发展简史 ?地史学启蒙时期(工业革命[1750]前;沧海桑田、三定律,将今论古) ?近代地史学建立阶段(18世纪末-20世纪中;化石层序律、灾变论、相律,生物分区,槽台,大陆漂移) ?现代地史学形成与发展阶段( 20世纪中-今;板块、新灾变论、层型、地球系统科学) ?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1921年辛亥革命-今;Grabau,李四光,黄汲清,第1本地史学) ?地史学启蒙时期 ?近代地史学建立阶段 W.Smith(1769-1839):地层学之父; 化石层序律-生物地层学 G. Cuvier(1769-1832):器官相关定律; 古生物学 、灾变论 C. Lyell(1797-1875): 均变论 (地质学原理), 双命名法 A. Gressly(格拉斯利1838):相,沉积学; J. Walther(1849): 瓦尔特相律 (Walther’s Law) A.R. Wallace(1875): 动物地理分区; 华莱士线; A.M. Kapinsky(卡尔宾斯基1889): 古地理图、历史构造分析 J.Dana(1873): 槽台学说, 至二十世纪初,世界各地地层,古地理和地质构造资料的积累已经相当丰富,奥地利学者徐士 (E.Suess,1831—1914)和法籍德人学者奥格(E.Haug,1861-1927)相继作了全球性地质构造和古地理发展的总结。 奥格(1900)已认识到地表上构造性质活动的地槽和稳定的地台的重要差别,并把它们和地史的发展联系起来。他1907年发表的《地史学教程》实际上是第一本涉及全球范围的近代地史学教科书。 ?现代地史学形成与发展阶段 大陆漂移 (A.L.Wegner, 1915), 海底扩张 (Hess, 1960) Plate Tectonics(1968): W. J. Morgen, Le Pichon, Wilson Heldberg(1976): 国际地层指南 (ISC) P.R.Vail(1977):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L.W. Alwarez(1979): 事件地层学; K/T 界限事件; 外星影响; 恐龙灭绝, 生物大灭绝; 旋回地层学, 生态地层学, 综合地层学, 环境地层学 幔柱构造 (Mayuyama, 1994), 地球动力学 ?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 通过几代人20多年的长期不懈努力,使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这一地史上份量最重的“金钉子”于2001年3月正式定于中国煤山。这不仅是我国在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成果,而且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2 为什么学习地史学?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将使世界各国在未来50年间,每年损失共3000亿美元。 2 为什么学习地史学 显生宙的生物集群绝灭 1985年杨遵仪、程裕祺、王鸿祯(1986)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 《The Geology of China(中国地质学)》按断代总结了中国地层特征,讨论了中国地层区划、地层分类和术语等问题。被认为是继李四光1939年出版的 《中国地质学》之后中国地质学研究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程裕祺(1994)主编的《中国区域地质概论》按5个地区论述了各区的地层特征。 本阶段中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国际学术交流的空前活跃,中国已经真正成为国际地质学研究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中国北京胜利召开! 沙尘暴笼罩下的北京 沙尘暴袭来时的巴格达 飓风登陆美国后的惨境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海平面上升 濒危 在前寒武地层研究方面,翁文灏、葛利普于1922年重新厘订了震旦系的定义,李四光 (1924)建立了南方“峡东系” (即震旦系)标准剖面,高振西等(1934)建立了北方“震旦系” (即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在国际上都有重要影响。 孙云铸(1924, 1933, 1935, 1937)对下古生界的三叶虫和笔石分带进行了系统研究,尹赞勋(1949)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南方的志留系;田奇隽(1938)对湖南泥盆系总结性研究,丁文江(1931)在黔南建立了下石炭统典型剖面,俞建章(1931)对全国下石炭统进行了对比,黄汲清(1932, 1933)解决了南方二叠系的划分和对比问题;安德生(1923)和杨钟健(1933)分别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