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母语的纯洁性: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docVIP

保护母语的纯洁性: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保护母语的纯洁性: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当下,母语受到了多方的冲击,,姑且不谈如火如荼的外语学习网络、电视、非法书刊的各种“新语言”进入母语的躯体。未来的时代首先是文化重构的时代,保护母语和优化自己的文化基因,正在成为大众瞩目的话题。语文老师直接肩负着母语教育的重要使命,要牢牢占据母语教育的有力地形,为神圣的母语生存、发展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保驾护航。 据新华社电 四年级小学生一篇600字作文竟有50多个错别字,一道选词造句的题目全班满分的只有2名……日前,广州市大部分小学顺利完成语文学期测试,据不少老师反映,在近年的水平测试中,错别字使用率逐年递增,从个别现象蔓延成为学生“头号失分项目”。 记者翻开天河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纸,发现32篇短短的600多字文章中,没有一篇是没有错别字的,最少的是2个、最多的是56个:“可怜”写成“可令”、“无辜”写成“无姑”,甚至更有“异想天开”变身成“一响天开”,令人啼笑皆非。 面对错别字在小学生作业、测试中“高频”发生的忧患,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小教科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新课程或教学改革中,不少小学都开设有电化教学设备,让孩子多通过接触电脑、互联网络完成课后思考或参与制作课件。这样容易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做部分书面作业的时候,直接用电脑完成并打印,使他们只知道“拼读”词语,而不知道“书写”。长期依赖下来,一旦离开电脑、直接用笔纸作答时,就会“抓笔忘字”,错别字连篇。 “更过分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动画片字幕制作,不仅有别字还有错字,不到10岁的孩子整天对着,能不跟着‘眼见手写’吗?!”某三年级小学生的父亲吴师傅对电视上的错别字颇为不满。 在记者走访的一些小学,被访语文老师纷纷指责电视、广告、电脑输入为现在“错别字”高发的三大“罪魁祸首”。他们认为,尽管学校、教师、家长都有义务向孩子灌输知识,并把他们的基本功打牢,但单靠孤立的力量很难杜绝错别字的生成,还需要整个社会对校外环境的净化。 (郑苗键) 思考: 带着学生“找茬”去 ? 《扬子晚报》2005年2月4日A12版转载了新华社一则消息《600字作文50多错别字:电视、广告、电脑输入成三大“罪魁祸首”》,提到现在“错别字在小学生作业、测试中‘高频’发生”并提出“电视、广告、电脑输入为现在‘错别字’高发的三大‘罪魁祸首’”。其实这样的报道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语文文字受到前所未有的污染,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已经很明显的显现在我们的教育中。而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我们如何来面对这场危机呢? 我想,既然语言的污染随处所见,不如借用《咬文嚼字》栏目名称,来个“一针见血”的找出“众矢之的”,带着我们的学生去“找茬”,去纠寻生活中的语言误用现象,进行咬文嚼字,激发学生主动纯洁生活语文的兴趣,进而纠正学习中出现的语言错误。 (1)透视广告用语 学生是乐于发现的,但他们也易于盲目轻信与接受。例如,批阅作文时,“咳不容缓”代替 “刻不容缓”现身,让语文教师慨叹不已,缘由在于电视中曾经播出的某治疗咳嗽药物广告。再如某品牌油漆的广告“让您的居室蓬荜生辉”,也让学生闹了不少的笑话。诸如此类的篡改误用成语还很多,如“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爱不湿手”(某洗衣机广告)、“烧胜一筹”(某火炉广告)等等。 今天,篡改成语、误用词语已经成为广告制作者乐此不疲的一种手法。广告力求引人注意本无可厚非,可是篡改成语、误用词语的行为却直接影响到了语言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母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在语文课堂上穿插着大家常见的广告用语探究,找茬挑刺,既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也帮助学生辨别正误。让学生乐于发现更为主动和有效,咬文嚼字积累语料。 (2)扫描宣传用语 在《咬文嚼字》上有一个“众矢之的——给城市洗把脸”栏目,就是发动社会力量来给城市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规范。这个栏目的开办,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因为在我们的身边,语言误用现象很普遍,而有些是稍有点文化的人就可以看出的简单错误,所以生活中的尤其是宣传用语的错误的出现真的成了“众矢之的”。 在《咬文嚼字》2004年第2期“给城市洗把脸——成都篇”,第一个被“咬”出的是四川著名的高等学府——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一则宣传横幅“预祝公共管理 工商管理学院‘三角纸业’杯蓝球邀请赛圆满成功”。该文最后是这样说的“‘蓝’‘篮’相混是常有的事,但发生在大学校园中,而且又是这样一条公开悬挂的标语,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吃惊”。诚然如此,当我们带领学生把目光投向每天的宣传用语上,会发现许多让人吃惊的现象,那么语文的学习又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轻松的事情。 (3)会诊媒体语言 影视节目是学生喜爱看的,我们是否可以在娱乐之余带着学生一起去学习语文呢?让我们先看一下2003年10月18日中央电视台8套《大唐歌飞》31集,马

文档评论(0)

绿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2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