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音乐家马可的声乐作品创作特点.docVIP

简论音乐家马可的声乐作品创作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音乐家马可的声乐作品创作特点.doc

简论音乐家马可的声乐作品创作特点   摘 要: 人民音乐家马可创作出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秧歌剧《夫妻识字》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新中国建设时期都堪称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激励了中华民族几代人,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他的作品体现着鲜明的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马可 声乐作品 创作特点      《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游击队歌》等这些经典难忘、脍炙人口的歌曲问世已经六七十年了,直至今日,它们依然经常回响在耳边,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然而提起作者,可能很多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熟悉。他就是马可,我国现代著名音乐家。他创作的声乐作品曲目量非常大,而且涵盖了群众歌曲、独唱、秧歌剧、组歌、歌剧、合唱等多种体裁形式,作品中体现着鲜明的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马可生平   1918年6月27日,马可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一个基督教家庭。他从小在基督教会办的保罗小学读书,1929年考入徐州培正初级中学学习,期间参加了教会办的“唱诗班”。唱诗班乐曲大多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作品,使马可从中受到了西洋音乐的熏陶。1932年,他考入徐州中学高中部,开始接触聂耳等进步音乐家的音乐。1933年,徐州艺波音乐会成立,马可在老师们帮助下学习二胡并使二胡演奏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时经过刻苦的练习,他已能演奏多首二胡名曲,如《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优秀经典的曲目。这些民间音乐给予马可很大的影响,也为他以后深入地学习、研究和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奠定了基础。   1935年高中毕业,马可考入河南大学。同年12月爆发的“12?9”运动和他亲身参与的进步学生请愿活动不仅使他认识到革命歌曲的重大意义,而且使他萌发了音乐创作的愿望,便开始自学写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马可积极地学唱和教唱革命歌曲,鼓舞群众抗日热情。同年9月,冼星海随“上海抗敌救亡演剧二队”到开封,进行抗日宣传,马可拿着自己谱写的革命歌曲去见冼星海,受到冼星海的赏识,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开始向冼星海学习作曲。从1936年开始创作至1939年,马可共写了一百多首歌曲。之后1940年初,马可转至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并继续向冼星海学习作曲。为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他积极参加延安民间音乐研究会的活动。在延安初期的两年间,马可一共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1943年,他满腔热情地参加了新秧歌运动,运用地方戏曲形式创作出反映边区人民新生活的秧歌剧《夫妻识字》和家喻户晓、久唱不衰的歌曲《南泥湾》,以浓郁的民族音乐语言刻画了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新生活画面。1945年,他作为主要创作者参加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这部歌剧创作非常成功,成为“五四”以来我国歌剧创作发展中第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和大批“鲁艺”师生奉命北上,在东北从事革命音乐活动,并于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四年左右时间里,他又完成了一批新的创作,其中重要作品包括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词曲)这首至今都久唱不衰的力作,以及歌曲《我们是民主青年》,歌剧《血海深仇》,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马可先后担任中国戏剧研究院音乐组组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像学院院长、中国歌舞剧院院长等职。在此期间他仍旧运用他那娴熟的笔勤奋创作。主要作品有歌剧《小二黑结婚》和大量歌曲,《小二黑结婚》剧中《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等优秀唱段,至今仍为专业院校必唱声乐作品。   1976年夏,马可病逝于北京,终年58岁。   二、马可声乐作品创作特点   (一)群众性   马可以音乐为武器,歌唱祖国,颂扬和激励人民,把自己的艺术创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作品与角色贴近劳动,贴近生活,旋律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在劳动人民中广为流传。   比如歌曲《南泥湾》。这首歌曲创作于1943年,由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在创作这首歌曲时,延安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新秧歌剧运动。当时,词曲作者深入南泥湾359旅垦荒基地体验生活。看到原本是荒山秃岭的南泥湾被战士们勤劳的双手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大为感动,就创作了新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便是其中的一首插曲。它的旋律优美而热情,风格朴实而清新,描绘了陕北赛江南的美景,歌颂了淳朴而乐观的八路军指战员的丰功伟绩。这首歌曲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用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加上朗朗上口的歌词和质朴的语言,一经歌唱家郭兰英演唱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产生了广泛的群众影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开来。另外,他的创作中还有很多群众歌曲,如质朴而豪迈的《咱们工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