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宋瓷茶盏造型的功能设计.doc
论宋瓷茶盏造型的功能设计
摘要:茶的构成决定了器型的选择,宋瓷茶盏器型的流行与茶本身的构成和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研究宋瓷茶盏造型的功能设计,说明实际功用是制约器型设计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宋代;茶盏;功能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10-02
一、引言
茶盏是宋代点茶、斗茶时的必备器物,也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宋瓷茶盏的造型设计体现了饮茶人的修身养性,其在造型上轻盈而优雅,亭亭玉立,充满了“文人气质”。宋人在使用的时候有一定的配套方式和持握方式。将盏和托套叠好,点茶时连托带盏一齐托在手中,具有防止烫手的功能。其形状似倒置的斗笠,为的是适宜茶水饮量,同时也使茶末易于沉淀和倾渣。体积较茶碗小,斜壁微弧,小圈足。碗底窄小,看起来很不稳定,甚至似乎已经达到尺度的极限,小圈足与桌面和盏托接触的面积小,可以降低茶汤热量减少的速度,保证斗茶的高品质。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实用功能作用的结果。
功能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功效、作用。功能是决定产品形态的重要因素,形式是功能的载体,必须体现和反映功能。功能主义的思想并不是现代设计才开始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文质彬彬“就是强调功能与形式的统一,重视功能的设计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灿烂的工艺造物活动中,许多器物都深深印下了功能主义的痕迹。我国古人对器物的使用功能也有很高的见解,李渔在其《闲情偶寄?器玩部》言:“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凡人制物,务使人可备,家家可用。”等等。他强调设计的原理是实用。可见古人非常注重“备物致用”的功能主义造物思想。茶盏作为日常生活器皿,宋代工匠在设计制作过程首先考虑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然后才根据器物的功能效应、容量大小、比例尺寸等方面进行艺术表现。
二、茶盏造型的功能体现
作为饮茶用的器具,实际功用是制约它器型设计的主导性因素。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指文饰,“质”指本质,孔子认为“文”与“质”这一对矛盾的事物应该是一种统一的关系,“文”与“质”的统一,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才能到达“彬彬”这种完美的状态。儒家的这一思想影响着我国传统造物思想中的关于审美与功能的关系问题。“文”代表装饰、审美,“质”代表实用、功能,只有“文”与“质”的统一,也就是装饰、审美与实用、功能的统一,才能得到“彬彬”的完美的器具形态。斗笠碗形象秀丽挺拔,轻盈潇洒,这与当时追求秀丽挺拔美的审美效果有关,茶的构成决定了器型的选择,盏这种广口的器型的流行与茶本身的构成和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三国魏张揖《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是我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唐、宋两代是我国饼茶生产的鼎盛时代,当时又有茶饼、团茶之称,宋人在茶叶中加入其它佐料,饮茶时要将煮过的茶叶和芝麻、山椒等佐料一同吃掉,因此,饮茶时用“易干不留渣”的撇口、斜壁、小底的斗笠形的茶盏,此类底径和盏面口径的比例相差大,茶盏的深度相对较浅,这些造型特点突出了宋人饮茶方式的功能要求。
宋人饮茶时讲究用“建盏”,即建州窑所烧制的黑釉盏。为什么重白色,尚黑盏呢?宋人祝穆在所编《方舆胜览》中指出:“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在斗茶活动中,评判斗茶技术的标准一是看汤花,二是看水痕,水痕出现的早晚决定胜负。水痕出现早且少者为胜。由于宋人饮茶方式的改变,建盏成为当时最为时尚的一种器型(如图1)。此建盏高6.5 cm,口径12.8 cm,底径4.0 cm,敞口,深腹,小圈足。内外均施酱褐色釉,釉中央有自然形成的兔毫纹结晶,底部露胎,胎厚重坚实。胎体厚重,可起到保温的作用。
建盏的造型,像一个翻转过来的斗笠形。盏口比较宽大,可以容纳更多“斗茶”时出现的汤花。在建盏的盏口下方1.5 cm处,即口沿与腹部交接处的内壁有一道环绕的凸圈,被称为束口器型,正好能约束茶汤的量。这种凹一圈的束口造型是体现其实用功能的设计。蔡襄《茶录?点茶》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使汤水的分量控制在凸圈以下,还能起到防止外溢烫手和保持汤面完美的效果。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江西省赣州博物馆和宁都博物馆曾对赣南黑釉瓷中的部分茶盏做过测试,结果表明圈痕以下的容积平均占总容积的58.9%,因此这条圈痕在斗茶中起到了一定的注汤标尺作用。在“击拂”过程产生离心力,为防止茶汤外溢,宋人工匠们把茶盏设计成彝口,可以使茶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
总之,宋代工匠们在设计制作茶盏造型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茶盏造型的实用功能性:一、盏口面积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斗茶”时出现的汤花,方便“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