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中弱势群体形象.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杜甫诗中弱势群体形象.doc

论杜甫诗中弱势群体形象   摘要:杜甫诗歌里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他们往往代表着某一个特殊的阶层,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来反映这一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对更广阔的社会的揭露。弱势群体人物就是杜甫诗歌里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一个阶层,有年老体衰的老妇人、新婚的女子、年幼的孩童、家破人亡的老兵,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对黑暗混乱的社会进行了揭露。   关键词:杜甫;诗歌;弱势群体;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54-02      杜甫的一生虽然比较短暂,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却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许多诗篇都流露出作者浓浓的忠君爱国与迫切要建功立业的思想。然而,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似乎是千古文人忧愁的主题,杜甫更甚:他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想要效仿许多历史人物如谢安、诸葛亮等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在上辅佐明君,使政治清明,在下则让社会安定,风俗淳朴,人民安居乐业。偏偏杜甫所走的路线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落第不中、求官不成、穷困潦倒及晚年的漂泊。   纵观杜甫的一生,喜乐的事情极少,悲痛的生活常有,好像他这一辈子都在痛苦中度过,并且他把这些不快都写进了诗里,所以读杜甫的诗,心情基本上都在沉重着,仿佛看见一个面色凝重、眉头紧锁、身形瘦弱的老者立于悬崖之边正忧心如焚地注视着眼前的滚滚红尘,焦急而无奈,那神情令人黯然!这就是杜诗与其他诗歌的区别,也正是杜诗的独特之处。杜甫诗歌人物形象的特殊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许多首诗中描写的诗人自身形象外,着墨最多的就是一些弱势群体,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物,贫穷无依,孤苦伶仃,甚至家破人亡,活着的希望彻底破灭。而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三吏”、“三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所写,此时官兵与叛军正打得如火如荼,朝廷伤亡惨重,为补充兵力到处抓丁,不分男女老幼,滥竽充数以解燃眉之急。而杜甫正从洛阳返向华州,一路上亲眼目睹种种抓丁惨象,百姓骨肉分离,田野荒芜。诗人怀着深切的同情之心写下这组诗篇,它们的取材和创作的角度都非常新颖,人物塑造更具有典型性。先看人物类型:      一、没有战斗能力的少年。杜甫经过新安县时正遇见县吏在征点少年入伍,亲人们哭走相送,生死离别,   场面十分凄凉。诗人亦悲痛不已,遂挥笔创作,名为《新安吏》。诗中写道:“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由于连年战乱,农村人口骤减,特别是青壮年多死于战争中,劳动力极为缺乏。相反,抓丁现象更为严重,连刚满十八岁的男孩也被强行参军,他们年龄较小,且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就匆忙被投入到残酷的战争中去。诗中描写的就是送别的场景,有的孩子只有母亲相送,而有的孩子连一个临行送别的亲人都没有,孤独瘦弱的身影甚是悲哀。他们这一上战场可以说九死一生,那临行的送别等于生死离别,怎能不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二、年老家破的老妇。《石壕吏》叙述的是作者夜宿石壕村所遇的抓丁之事。夜半时分,官吏们叫嚣着地敲开老妇人的家门,老翁翻墙逃跑,老妇人开门应答,通过她的讲述可知:三个儿子都在战争前线,两个已为国捐躯,只有衣衫褴褛的儿媳和吃奶的孙子尚在家中。出人意料的是官兵们没有抓到壮丁却把本无从军义务的老妇人带走,这里作者采用极客观的叙述手法把官军的凶狠残忍和老妇人一家的惊恐、可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说   明乱抓丁这种狗急跳墙的办法已严重扰乱了百姓的生活。      三、暮婚晨离别的新娘。古时女子出嫁,第二天跟随丈夫上过坟拜过公婆、第三天同回娘家之后,才算是完整的举办婚礼,作为妻子的身份确定下来。而《新婚别》的主人公恰恰是这样的一个新娘,头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丈夫就被抓去当兵,所以她发出“妾身未分明,何以见姑嫜”的疑问,她以后的生活将何以为继?新娘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恐慌与伤痛?她发出“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的呼喊,认识到“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无奈与悲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新娘在最后表达自己的意志:本想随夫从军,恐军中有妇人兵气不扬,从今以后,脱下嫁衣,洗去红妆,尽力侍奉公婆了!古人描写新娘的诗歌有很多,但都是偏写新婚的喜悦和新人的甜蜜,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杜甫《新婚别》的写作角度是截然不同的,从侧面反映新娘婚而不喜的结局。      四、子孙阵亡尽的老人。在高压的抓丁政策下人人自危,而《垂老别》里的一位老人却主动地要求参加战争,原来他的子孙全都阵亡,对于亲人的离去,老人痛不欲生,只求一死。他不愿意年老孤独苟且偷生地活下去,宁愿把最后的一点力气用在战场上与敌厮杀,替子孙报仇,为国家雪耻,虽然“积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