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肝小静脉闭塞病影像学诊断初探
肝小静脉闭塞病影像学诊断初探【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肝小静脉闭塞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自2004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来我院就诊并接受CT及磁共振检查的30例肝小静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出现肝脏不同程度的体积增大、肝腹水及信号不均一等典型表现。经病理检查证实仅有1例患者诊断结果存在误差。诊断正确率为90% 结论 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肝小静脉闭塞症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适合在肝小静脉闭塞症的影像学诊断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肝小静脉闭塞病;核磁共振成像
作者单位:034099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影像科 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少见,又称为肝窦阻塞综合征[1]。临床统计表明,该病在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早期诊断对该病的治疗具有一定价值,为探究影像学检查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组研究将自2004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就诊于我院并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像学检查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11年9月间我院共收治肝小静脉闭塞症患者30例,所有患者于我院接受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2~75岁,平均(51.2±9.8)岁.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食欲不振、黄疸、腹水、颈静脉怒张,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区叩击痛。反复出现腹水的患者病情多严重,其中部分患者应用利尿剂治疗后腹水程度未见减轻
1.2 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小静脉闭塞症
1.2.1 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 本组所用设备PHLIPS 16排CT。行上腹部MSCT增强扫描时将扫描参数设定为:①层厚为10 mm,层间距为10 mm。②电压为120 kV,电流为250 mA。③窗宽为180,窗位为50。检查前嘱被检查者饮水约800 ml,经肘静脉注射80 ml优维显(370 mg/ml),注射速度控制在3.5 ml/s。注射药物后分别于20~25 s、50~55 s、300 s左右由膈顶上缘像髂棘上缘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三期的扫描。重建参数:层厚设置为1.25 mm、层间距设置为1.25 mm
1.2.2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 设备PHILIPS 1.5T,6通道体部线圈,呼吸门控。采用T1加权项进行检测,将重复时间设定为1850 ns,回波时间为4.2 s,层厚为8 mm层距为l mm,视野为40 c,激励次数为12次,矩阵采用256 160矩阵),轴位快速自旋回波采用T2加权像(设定重复时间为3000 ms,回波时间为85 ms,层厚为8 mm,层距为l mm,视野为40 c,激励次数为4次,矩阵为256×256矩阵)。进行动态扫描时采用4 d THRIVE,100层图像,6个动态、5.5 s/动态。操作过程中嘱患者屏气多次,每次持续时间约5~7 s。通过肘静脉为患者注射20 ml马根维显,自注射药物开始计时,分别于15 s、40 s、300 s或更长时间是多次进行快速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后处理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脏体积增大及大量腹水等,另外因干密度不均所呈现出图像信号不均现象明显;在磁共振T2WI上出现片状高信号,在图像上呈现出“云絮”状阴影。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的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中可见动脉其及静脉期所表现出的强化程度不均一,呈现出“花斑”状改变;而延迟期时强化现象表现更为明显。本组研究中9例患者合并有肝脏门静脉周围水肿,6例患者出现明显的胆囊壁黏膜下水肿及胆囊壁增厚现象。6例患者的图像中可见及胃底食管静脉明显曲张3例患者小肠管壁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可见肝内动脉及肝门静咏的分支受压变细,肝静脉无明显变化,下腔静脉特别是肝段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压改变,未见及明显的肝脏侧支循环形成
2.2 影像学诊断结果 本组研究中30例患者中27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后确诊为肝小静脉闭塞症,另有3例患者不能确诊。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小静脉闭塞症。说明本组研究中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正确率为90%,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
3 讨论
临床实践中常见的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可表现为钝痛或隐痛,腹泻、黄疸、肝掌等,严重者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或肝性脑病等严重临床症状[2]。该病病因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