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南宋诗歌理论探索及突破
论南宋诗歌理论探索及突破摘要:就南宋诗歌的发展而言,江西派诗体甫始作为典范出现,就面临人们的不断反思并寻求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南宋人对唐音宋调两种诗歌范型及其风格差异逐渐自觉把握、对诗歌本质的思考逐步深入,尤以杨万里、刘克庄、严羽等为代表的诗歌观念和批评理论具有突破性。由于错综复杂的认识最终未能定于一尊,南宋后期的诗歌创作也就相应呈现为江湖诗人依违折衷于江西、晚唐间的混杂状态,没能在唐诗和江西体之外构建出新的诗美范型
关键词:南宋诗;诗分唐宋;诗歌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I222=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1-0137-04
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经过对唐诗的因革创变,宋调大成于北宋中期的苏轼、黄庭坚之手;“靖康之变”以后,占据中原、与南宋并立一百多年的金人自认承接“苏学”正统,对南宋诗歌颇不以为然,故元好问诗云:“北人不拾江西唾,未要曾郎借齿牙”(《自题中州集后五首》)。而在与北宋一脉相承的南宋朝,作为宋调典型的江西体诗甫始也成为被挑战的对象,种种针对它的改良、革新创作实践构成了南宋百五十年诗歌流变历程。全祖望在《宋诗纪事序》中以四“变”概括宋调的萌生、大盛、变革与结局,曰:“庆历以后,欧、苏、梅、王数公出,而宋诗一变。坡公之雄放,荆公之工练,并起有声。而涪翁以崛奇之调,力追草堂,所谓江西派者,和之最盛,而宋诗又一变。建炎以后,东夫之瘦硬,诚斋之生涩,放翁之轻圆,石湖之精致,四壁并开。乃永嘉徐、赵诸公,以清虚便利之调行之,见赏于水心,则四灵派也,而宋诗又一变。嘉定以俊,江湖小集盛行,多四灵之徒也。及宋亡,而方、谢之徒。相率为急迫危苦之音。而宋诗又一变”。一变宋调建立,二变则江西派形成,第三变即是南宋诗歌变革江西诗体,而终结于遗民诗的危苦之音。而单就南宋诗歌的发展而言,宋末元初的方回认为:“自乾、,淳以来,诚斋、放翁、石湖、遂初、千岩五君子,足以蹑江西,追盛唐;过是永嘉四灵、上饶二泉、懒庵、南塘二赵为有声,又过是则唯有刘后村亦号本色,而不及前数公”(《晓山乌衣沂南集序》)。清代沈德潜则云:“西江派,黄鲁直太生,陈无己太直,皆学杜而未哜其?者,然神理未浃,风骨独存。南渡以下,范石湖变为恬缛,杨诚斋、郑德源变为谐俗,刘潜夫、方巨山之流变为纤小,而四灵诸公之体,方幅狭隘,令人一览易尽,亦为不善变矣”。虽然方、沈二人发言的立场不同,对南宋诗歌的评价相反,但都揭示了南宋诗歌递嬗之因由与轨迹,指明南宋诗人在江西派诗风笼罩下力求变化的事实。不管诗人们各自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是什么,求新求变确实是南宋诗歌发展的大势
如果衡量创作革新实践的成绩,相比唐诗和北宋而言,南宋诗歌终于未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不过,正是在江西诗派的自我改良过程中,在中兴诗人援引晚唐以济江西,江湖诗人援江西以调和晚唐的变化过程中,南宋人对唐诗与宋诗两种诗美范型的认识逐步深入,对两种风格的审美内涵的感受日渐清晰,也开始理性分析各自的风格成因,并进而引起对诗歌本质的重新思考。唐音与宋调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分趋即肇端于此。以此南宋诗歌理论、批评观念的深入发展程度相比前朝而言,毫无疑问可称突破。以下分述之
一、“诗分唐宋”的风格意识自觉
早在《沧浪诗话》首次明确提出唐宋诗歌风格分际之前,南宋之初的张戒已经开始总结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以及江西派诗歌的诗法和艺术特征。《岁寒堂诗话》云:“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子瞻以议论为诗,鲁直专一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又曰:“苏、黄江西诗派,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此外南宋诸诗话以及散见于各类诗文中的批评议论文字显示出:在回顾诗歌发展史,分析、评价北宋朝诗歌成就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对唐音、宋调不同的外在风貌、审美内涵作出间接的区分和概括,当然,或褒或贬,态度并不一致
“诗分唐宋”的意识自觉最先当是因为江西诗派的自我改良而得到启发,派中人首先找到晚唐诗作为以江西诗体为典型的本朝诗的对立面,进行比较。徐俯想摆脱江西派而写“平易自然”的诗,说:“荆公诗多学唐人,然百首不如晚唐人一首”;韩驹也说:“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可见他们都把晚唐诗与今诗(宋诗)对举。钱钟书从宋诗发展递变的整体性进行考察,特别指出:“四灵而还,宋人每唐,诗指晚唐诗。南宋人言唐诗,意在晚唐,尤外少陵。此其大校也”。叹云:“名叫唐体其实就是晚唐体,杨万里已经把名称用得混淆了。江湖派不仅把唐等于晚唐、唐末,更把晚唐、唐末限于姚合、贾岛”。例如叶适《徐斯远文集序》云:“庆历、嘉?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诗派章焉。……故今岁学者,已复稍趋于唐而有获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