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绍斌教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经验介绍.docVIP

魏绍斌教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经验介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绍斌教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经验介绍

魏绍斌教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经验介绍关键词: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03-03 魏绍斌教授从事医、教、研数年,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崇尚古籍,善用经方、名方和前辈成方,擅长治疗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不调、围绝经期疾病。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导师临床诊治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经验介绍如下 1盆腔炎论述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1]。中医古籍并无盆腔炎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特点,可散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瘕”、“不孕”等病症中。《金匮要略#8226;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此症状的描述,似是有关盆腔炎临床症状的记载。其后《景岳全书#8226;妇人规》云:“瘀血留滞作,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恙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此论述与慢性盆腔炎的发病与临床特点相似[2] 2病因病机 魏绍斌教授认为,盆腔炎多由人流、产后、放环、经期摄身不慎等诱因,此时胞门未闭,血室正开,致湿热(毒)邪乘虚内侵,稽留于冲任胞宫,日久阻滞气机,瘀阻胞脉,湿热瘀结为病。且病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机多虚实夹杂,其病初多因湿热致病,湿热壅阻,影响气血运行,可致气滞血瘀,湿热与瘀血胶结难解则致病迁延缠绵,日久则正气受损,邪恋正虚,或治疗过用清解攻伐之品,使湿从寒化,阳气被遏,则多见虚实夹杂之证[3]。故将其分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肾虚血瘀4型,又以湿热瘀结型多见,因湿为阴浊之邪,重浊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盆腔位于下焦,瘀血与湿浊留滞相搏结,蕴久化热,合而致病则胶结难解,缠绵难愈。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少腹部隐痛或坠胀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经行或劳累时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月经不调或痛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治法方药 魏绍斌教授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临床症状的各异,结合患者的素体情况及有无生育要求,辨证治疗,采取不同的疗法及给药途径,内外合治,综合治疗。本病是湿热与瘀血相搏结,针对其病机特点,临床上治疗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为治疗大法。运用中药银蒲四逆四妙失笑散加减内服、银甲片口服、中药封包外敷、中药保留灌肠、耳穴贴压治疗盆腔炎取得良好疗效。其中直肠给药是治疗本病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直肠与内生殖器相邻,彼此静脉丛交相吻合,药物经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进入直肠静脉丛,比口服吸收快,作用时间长[4],药物“直达病所”,作用部位更接近盆腔病灶,可取得比口服更好的疗效,亦可避免长期口服中药所致的消化道不适。内服药物组成:银花藤20 g,蒲公英15 g,柴胡10 g,枳壳15 g,赤芍15 g,苍术12 g,黄柏12 g,薏苡仁24 g,川牛膝15 g,生蒲黄20 g(包煎),五灵脂15 g(包煎),延胡索15 g,炒川楝子10 g。临证加减:偏于血瘀者加丹参15 g,桃仁10 g,姜黄15 g活血化瘀止痛;偏于腰骶酸痛者加杜仲15 g,桑寄生15 g,菟丝子15 g补肾强腰;形成?瘕者加三棱10 g,莪术10 g,生牡蛎20 g(先煎),浙贝母15 g,连翘15 g;炙鳖甲20 g(先煎),橘核15 g,荔枝核15 g,夏枯草15 g等软坚散结、化瘀消?,偏于气滞者加制香附12 g,木香12 g行气止痛。中药封包外敷药物组成: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各30 g,制乳香、制没药各20 g,透骨草60 g,三棱、莪术各30 g等活血化瘀药组成。方法:封包外敷下腹部或腰部,每天1次,连用14 d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中药灌肠方:大血藤 20 g,败酱草、赤芍、延胡索、三棱、莪术、丹参、蒲公英各15 g。方法:上药浓煎200 mL,温度39 ℃~41 ℃,分2次灌肠,每日1剂,1次100 mL。用导尿管插入肛门14 cm以上,缓慢注入药液,垫高臀部,卧床休息30 min,14 d为1个疗程(注意:灌肠前排空大便,避开经期)。耳穴贴压取穴部位:取子宫、卵巢、内分泌、肾上腺、盆腔、交感。常规消毒,用饱满适中的王不留行籽敷贴固定,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轮换,5日1换,4次为1个疗程留置期间每日每穴按压2~4次,每穴每次1 min。以上各法的协同作用,增强了疗效,缩短了疗程,减少了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