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的法律分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见死不救的法律分析.pdf

2007年12月 研究生法学 Dee.2oo7 第22卷第6期 Graduate Law Review.CUPL V0l_22 No.VI 见死不救的法律分析 张愉庆 引言: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圣经路加福音第10章第25节讲述了一个好撒玛利亚人(Good Samaritan)的故事,大 意是: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半路上遭遇强盗。强盗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 半死,然后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经过,看见他,但从那边过去了。又有 一 个利未人来到这个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经过那 里的时候,看见他,就动了慈善之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口上,包裹好,并扶他骑上 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撒玛利亚人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 且照应他 ,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1] “撒玛利亚人”在西方法律里面是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语词,因为很多国家都制定了 “好撒玛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对救助处于危险之中的人涉及的相关问题进 行规范。[2]在中国,见死不救的现象比比皆是 [3]人们有感于社会道德风气的堕落,遂 产生让法律对见死不救行为进行规制的要求。[ ]因此,是否需要建立起一般的救助义 务,就成为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主要从民事责任的角度,对此问题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 当然,首先需要界定的是:什么是见死不救?笔者在此不欲作出一个清晰的概念界 定,因为凡概念都是不周全的,并且自然语言皆有歧义,试图给出完整的概念无异于缘木 求鱼。但是,我们可以明确见死不救的基本特征或日典型场景。首先,须有他人即将死 亡或遭受严重身体伤害的危急情况;其次,旁观者须意识到该危急事实并有能力进行救 张愉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100088)。 [1]《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年版,新约,第126页以下。 [2]徐国栋:《见义勇为立法比较研究》,《河北法学)2oo6年7月。 [3]细心的人会发现,有关见死不救的消息经常见诸报端。将“见死不救”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百度上约有1,940,000篇相关网页,在google(谷歌)上约有2,800,000项符合。搜 索日期2007年 11月23日。 [4]早在2001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就有代表建议刑法增加“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罪”。对此,一 直有争议。 · 93· 研究生法学 2007年第6期(总第76期) 助;再次,救助不会对救助者产生危险和成本或者很小o[5]最后一点不是广泛意义上见 死不救情形的特征,但该种情况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之一。 二 见死不救的类型化分析 纵观各种见死不救案例,可以发现,具体情况多种多样,因此,对之进行归类并逐一 分析就显得必要。在各种情形中,见死不救涉及的主要有:救助者是否有救助职责、救助 者与被害人之间是否存在特殊关系、情况是否危急、受到危险的是生命健康还是财产、救 助者是否在场,等等。 根据潜在的救助者是否有救助职责,可以将见死不救分为有职责的见死不救与无职 责的见死不救两种情形。前者的典型是国家公职人员(如警察)[6]和专业救助机构(如 医院)的见死不救行为,[’]后者的典型则是陌生人之间的见死不救情形oC 8]对于前者情 形中的潜在救助者,他们或者是对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负有保护义务的人,或者是负 有救助伤病职责的人。因此,面对危急事件,他们应当进行救助,否则就有可能受到处 罚,【 ]甚至是刑事处罚oCm]对于后者情形中的潜在救助者,人们更多是从道德的角度进 行谴责,因为在法律上很难发现要求其进行救助的条款,而这正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所在。 根据救助者与被害人之间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